预先危险性分析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一)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近年来,为加快发展速度,企业的技改力度加大,工艺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作业场地及设备搬迁工程量大、项目多,设备改造、大修、检修任务繁重,且时间紧、要求高,与生产活动同步进行。高空、地下,多单位立体交叉作业,在客观上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如不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将使企业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还会直接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也影响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对一拖集团公司历年来的工伤事故类型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一些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设备检修、大型工程安装、新产品试制、新设备的安装调试等活动中,如果在工程启动之前,对其存在的危险性加以辨识评价,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绝大多数的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由于事先对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几乎不耗费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一拖集团公司在近几年中,对预先危险性分析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分析,形成制度   
  集团公司由安全处牵头,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把预先危险性分析这种科学的方法加以改造,将它从初始应用的产品设计领域引入并应用于工程施工领域,利用其系统原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评价工程施工和设备检修项目中由人、机、物、环境组成的系统的危险性,从而指导施工单位和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分析方法,使之更加适合工程施工和设备检修等工作,并纳入一拖集团公司《危险作业审批管理规定》,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二、抓好关键,以点带面   
  预先危险性分析能否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关键在于主管和技术人员的认识和组织水平。因此,一拖集团公司把组织各单位安全及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具体的分析步骤,作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先行抓好。   
  三、辨识危险,实现“四严”   
  在工业生产中,各种工艺过程和生产设施,都是为了把资源转换成半成品或成品,而这种转换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程度,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剩余的能量或物质,形成工业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如氧气生产过程中的液氧排放,如果得不到控制,造成能量横流,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从而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甚至社会灾难。因此,要控制现存或固有的危险因素,首先要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辨识。   
  在推行这一科学管理方法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危险性辨识没什么难处,凭经验就行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危险因素的存在有其固有性,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量,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在某些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危险性是可以转化的,而没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系统地去评价它,就可能出现分析不到位、漏项、评价不准确等问题,最终导致采取措施不当,难以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一拖集团公司在推广应用这一方法时,着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危险性辨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组织培训时,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危险性辨识基础理论的培训:   
  1.生产场所的能量及其转换原理   
  用能量流动的观点观察生产场所及活动就会发现,生产场所和活动是由能量及其载体构筑的世界。综合生产场所能量的存在或表现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电能(水力、火力、风力、核能、波能等发电)、热能、化学能、生物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电磁辐射、太阳辐射和声能)等。事实上,大多数事故都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如2000年12月25日洛阳市东都商厦因施工人员操作电气焊的焊渣(热能)掉在底层存放的沙发(泡沫塑料)上,引起火灾(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致使309人中毒死亡。   
所以,了解生产作业场所和活动中的能量形式,掌握其运行规律,分析其可能发生的能量横流及转换规律,是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辨识的基础和前提。   
  2.人和环境的影响   
  除对系统的危险性加以辨识外,人的不可控因素也不容忽视。行为科学的理论表明,人的可控性极低,工作时往往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造成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另外,还要考虑环境的影响。一拖集团公司在推行、应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中,采取了“四严”控制法进行管理,即严格落实责任制,严格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严格安全教育。
  (安全评价师)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