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3+5城市群应成为发展典范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在促进中部崛起和富民强省背景下,湖南进一步提出“3+5”城市群发展战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中心城市和岳阳、常德、娄底、衡阳、益阳五个城市)。尤其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后,如何在新型城市群发展道路上探索,走出一条区别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圈发展新路是湖南当前最的省情。为此,记者专访了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柳思维。 
  3+5”城市群对于农业省的湖南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什么作用? 
  柳思维:湖南是典型的农业人口省,总量68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如果按常规推进城市化,湖南会一直落后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启动“3+5”城市群建设,就可依托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武广高速客运铁路在沿江(湘江)靠湖(洞庭湖)约5万-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湖南农业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从整体上进行城市化重构与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一个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和若干次一级中心城市群,下连县城与农村城镇村庄,形成各类城市空间组团联网的连绵城市群,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纳入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这样既可迅速提高湖南城市化水平,又在全国农业人口密度较的区域内,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无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此前,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3+5”城市群的建设如何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 
  柳思维:要避免传统的城市群模式,即单纯靠城市建筑物简单叠加与堆积,“3+5”城市群建设应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同步。长株潭城市群目前拥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素优势与产业优势,长株潭的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工程机械及车辆制造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产业在省内外均有明显比较优势;杂交水稻产业更是世界领先;由于具有水陆空交通网络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1508.955,-15.75,-1.03%,吧),发展旅游、休闲、物流等服务产业具有潜在优势。建设“3+5”城市群就是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对各个城市空间的产业进行整体优化和重构,使工业产业在园区集中与集群,各个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互补,产业链条由城市扩散到农村。 
  “两型社会”获批后,对于长株潭的城市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跟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3+5”城市群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柳思维:“3+5”城市群地处湘、资、沅三水系下游,环洞庭湖水系发达,有衡山山脉纵穿,整体海拔不高,平原较多,夹有丘岗山地,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常年雨量充沛,四季花木常青,这样的空间生态环境在全国也不多见,有利于城市及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比目前城市||密集度过高的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因此,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护现有城市间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山丘、湖泊、林地等,不要轻易推平、填平,应顺势而为,适当整合形成一批依山傍水的城市建筑群。 
  “3+5”城市群建设在探索区域制度创新上将给国内其他新兴城市群提供哪些示范? 
  柳思维:新型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目前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制度建设滞后。 
  “3+5”城市群建设涉及湖南8个市级行政区划,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诉求,并总是力求在对上级政府与同级政府的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化。 
  要建设一个与新型工业化同步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环保型城市群,必然涉及各个行政区划的利益关系调整。以治理湘江污染为例,同处河流不同段落的行政区其治理污染的投入成本及外部收益是不同的,因此,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行动。还有城市群内各城市边缘地带的对接与建设涉及到现有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冲突,这也需要区域内财政税收体制的调整和行政区划的微调,如长株潭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合理规划,就必须冲破现有行政区划体制的块块分割,按照建设“3+5”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的功能要求,从总体和长远上进行谋划。 
  “3+5”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土地管理体制创新,包括如何按照《物权法》的要求,既有效保护农村耕地、林地,维护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益,又要为城市群及工业发展储备一定土地,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制度设计上促进城市群建设进程中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产业承载力、集聚能力及产出效益。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