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创造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筑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平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令人注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21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每一代人都必须从当代角度重新阐述旧的观念”。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直面现实,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角色。
    对比中国,建筑师将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可进一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建筑”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而“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正是这种涵盖为“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可能。
    第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不受地域文化的阻隔。在地球村中,只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建筑与环境的交流、整合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和保持其丰富的多样性。
    第三,“建筑”将规模应用更适于人类生存的新型建筑材料,如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建筑形态(形式)所传达的信息量将成倍增加,其传播方式也将为改观。高清晰电子屏幕、虚拟现实装置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的适用于“建筑之中”,其所形成的独特全息集成,将彻底改变“建筑与环境”的形态关系。
    第四,在农业时代,人类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不得不艰辛地筑居;在工业时代,人类如机器般的劳作,一方面破坏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使人类濒于丧失精神家园的境地;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主要精力放在修复工业时代造的创伤之中;在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发展之中,人类将实现“诗意地栖居”。
    如果说,20 世纪的建筑先||驱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走向了新建筑,21世纪走向什么建筑呢?那一定是一种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因为我们的国土已经不能再无限地为城市和建筑提供土地了,人类在盖房和用房中对于水和能的消耗也已经达到了极限;那肯定也是一种饱含信息技术的建筑,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已经无法和计算机以及网络不发生关系;那也可能是一种斜、曲、扭、翘,人们也许乐于承受这种形式,根本不在乎什么“风格”、“流派”。实际上,我们熟悉的“风格”、“流派”已经派不上用场,陌生的科学技术已经出场主持建筑的发展。
    事实上,21 世纪的建筑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艺术,它既是物质文化产品,也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局限于艺术)和制度文化产品(显示出与社会结构的同构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人必须的生活容器的性质,是人类个体和社会存在的首要设施——生存设施。而且建筑本身是一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立适宜社会 “时空”的巨杠杆。
    “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第20 届世界建筑师会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其6个分题之一便是“建筑文化”。建筑作品为“时代缩影”、“石头的史诗”,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结晶的双重社会价值。呼吁人们“奋力夺优,争取更多的建筑珍品载入中华建筑创作的史册,造就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建筑文化瑰宝为后世所珍惜永存。”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基本构成与人类文化类似。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可居性、同构性、民族性、地域性。它是人类生活方式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
    对此,建筑师及全社会的未来责任是:普及建筑文化,完善建筑科学体系,推进城市诸专业科学与文化交叉,力引进建筑高新技术及设计理念。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