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辅导:寻找城市新地标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地标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它可以来定义一个地区,让人们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对于城市本身来说,标志性建筑为城市景观增加了特点。在一个城市里,有一定的高度、体量和形象,认定这个建筑很重要,它就会被公认为是这个城市的地标。城市地标建筑体现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价值,不仅具有突出的规模、高度、形态、色调等外部视觉形态,还具备各个历史阶段的功能特征,记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

  但是,记录不是为了回忆。寻找那些在新时代涌现出来的、代表城市特质的一座座新地标,来为城市的人文气质点睛,来为这个城市的未来走向描绘一种新思路。

  关于地标

  意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对城市的构成作出了一个解读:城市是由它的地标和母体组成的。一些建筑文献将标志性建筑称为“签名建筑”,这既可以理解为城市的签名,也可以理解为建筑师本人的(比如埃菲尔铁塔、本钟等)签名。地标在现代语境下,指在建筑设计、历史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而容易识别的建筑体、纪念碑或其他结构。城市地标建筑不仅是高度和造型的外观表现,还具备各个历史阶段的功能特征,同时能发挥出对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被最限度利用,集约化发展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流特征,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新城市建筑;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次级中心区和新城区的建立,彰显该区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区域性建筑也拔地而起,尽显城市的新时代气息。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表明,从建筑高度来看,去年我国城市500个重点项目平均建筑高度已达到226米。这些充满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一张不可复制的城市名片,更是深刻记载城市阶段性发展的历史符号。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城市建筑新地标将随着城市的拓展不断向外拓展,并且这种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从技术含量来看,新时代的城市建筑除了依赖整体建筑规模创造影响力外,为了迎合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的新诉求,一些尖端的建筑技术也得以实施运用。新地标建筑对高新技术、新型材料的运用,不仅使建筑实现了美观与环保的统一,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各地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它们在充分展现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时,更加彰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市场普遍疲软的环境下,广投资商、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依然长期看好,特别是对城市建筑新地标的投资价值与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郑州地标的沿革

  跻身我国八古都之列的郑州市,与开封、洛阳和北京等城市不同,开封有龙亭、相国寺;洛阳有关林、白马寺;而北京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帝都,留下的地面建筑如故宫、天坛等更是数不胜数。而郑州的历史多埋在地下。5000年前在黄河南岸建造的河村,那是当时郑州的“第一高度”,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高度,到现在只剩下1米高的遗址。3000年前,一群“玄鸟”的后代建造了新的郑州“第一高度”——商代城墙,到现在只留下一段5米高的土城墙遗址。熬过了开封和洛阳在历史上的辉煌,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州才逐渐凸现出来在全省的地位。

  所以,追寻郑州曾经出现过的地标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不必把目光回溯到峨冠博带时期,只需一个在郑州生活过40年的人,就能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掰着指头一一道来。郑州的第一个地标,当仁不让地应该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罢工而建的二七塔。这座建于1971年的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每层顶角均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虽然1976年在火车站对面建起了18层总高为64.8米的中原厦,打破了二七塔的“绝对高度”,但是,在将近20年里,二七塔一直是郑州的象征。直到1988年,高106米的黄和平厦出现在火车站广场南侧,一时成为中原地区令人瞩目的风景和历史性景点。一年之后的1989年5月,位于二七广场东南角的亚细亚商场建成开业。虽然亚细亚商场主楼高只有46.4米,只达到二七塔的腰部,但是,它在二七商圈掀起的“商战”冲击波,以及其在中央电视台所做的“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使郑州亚细亚商场闻名全国。

  此后,郑州的地标建筑几乎沉寂了10年。1998年,全楼45层、楼高199.7米、呈双塔形的裕达国贸厦在郑州西郊崛起,成为当时全省最高的建筑物。同年的5月1日,位于农业路中段的河南博物院落成并对外开放,其主体建筑以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边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由此,郑州的地标建筑打破了一家独的局面,而且不再单纯地以高低论英雄,开始进入高度与造型设计百花争艳的时代。

  2002年,位于郑州东开发区的航海体育场建成。航海体育场分为上下三层,主要分为内场和东西厅两个部分。体育场主体平面建筑为六心椭圆,顶棚采用悬挑钢管空间珩架,同伞状拉锁双尖双顶组合构成,上面覆以乳白色半透明索拉膜。依据看台的形式特点,呈高低起伏状,整体建筑为雪白色,线条明快,造型极富时代感。其别具风格的风帆造型令人过目不忘,成为郑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久,位于北部郑州市综合投资区的河南省体育中心一期工程竣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体育战线规模最、投资最多、设施设备最先进的一项新建工程,主要设施有可容纳近5万人的体育场、田径附场、足球场、棒垒球场、综合训练馆及配套设施。其建筑造型独特、设计新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2003年,一座高达120米的摩天轮在郑州南部的世纪欢乐园矗立起来,其建成之初曾领衔亚洲高度。这个直径88米重达数千吨的庞然物,可同时乘坐224人。而且,市政部门投资60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摩天轮上安装了2000多根彩色灯管,堪称“亚洲第一灯”。

  2005年10月投入使用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三标志性建筑之一,主体为钢筋砼结构,屋面为桅杆悬索斜拉钢结构,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护佑着郑东新区CBD。2007年11月,河南省艺术中心在郑东新区CBD落成。河南省艺术中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投资规模最、设计水平最高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是我省倾力打造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筑造型分别源于我省出土的2500年前至8700年前古代乐器陶埙、管乐器石排箫和中华第一笛“骨笛”的抽象造型,充分体现了中原古老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艺术中心建设运用了27项全国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全国同类文化项目建设史上的新纪录。建成后的艺术中心主体,由1800席剧院、800席音乐厅、380席多功能小剧场以及美术馆、艺术馆五个圆形的球体建筑组成。

  2007年4月,设计高度为280米的会展宾馆在CBD奠基。可是这个被称为“中原第一高度”的建筑还未露出地面,河南广播电视发射塔率先出现在航海体育场北侧,268米高的塔楼已经矗立起来,今年4月5日工人们开始安装塔楼顶部的桅杆天线,桅杆天线安装完毕后整个发射塔净高将达到388米,比全钢结构世界第一高的乌克兰基辅电视塔高8米,比世界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铁塔高67米,建成后将当之无愧地成为郑州的地标之一。

  寻找新地标

  地标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新地标更蕴含并预示着城市发展的理由和未来。它可能是一条车来人往的道路,也可能是一座通向彼岸的桥梁;它可能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街区,也可能是一组承载希望和企盼的建筑群落。无论是什么,它都应该是这个城市人们心中共有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昭示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全新认知。

  城市建筑新地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面新旗帜,且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时代一个城市的新地标开始体现出新的特征。一、建筑新地标整体结构逐渐外拓。在顺应城市化发展的势下,城市次级中心区或新城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建筑新地标,建筑新地标不断向外拓展,标志着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二、建筑新地标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开发实力的体现。城市建筑新地标的建筑规模、投资规模、建筑技术等高要求体现出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开发实力。三、建筑新地标展现出新兴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对建筑新地标的新诉求。城市建筑新地标因产业发展规划的需求,弱化了“高”的传统标志,通过环境设计、建筑外形与色的搭配,恰到好处地将产业特色融入建筑体中。四、城市建筑新地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建筑文明、经济活力、房地产投资吸引力的同时,也显现出建筑体自身的投资价值。

  人类常常被自己的造物搞糊涂,对城市的解读是其中一种尝试清醒的举动。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取决于它硬性的使用效果和所提供的软性的审美满足。这些不是饱暖之后的遐思,它和每个市民此时此地的生存息息相关,否则我们为什么殚精竭虑地盖起一座座高楼,这难道仅仅是为了居住?我们相信,本报发起的寻找城市新地标的过程,将是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空间的剥离和提升,这个城市的地图也必将因此而更加明晰和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