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的确定
①公共交通线路系统的形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布局和居民出行特征进行选定。
小城镇可以不设公共交通线路,或所设的公共交通线路只起联系城市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工业中心、体育游憩设施和乡村的辅助作用。
中等城市应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线路系统。
对于城市和特城市,应形成以快速运量的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方便的公共交通网。
②最理想的系统是:快速轨道交通承担组团间、组团与市中心以及联系市一级型人流集散点(如体育场、市级公园、市级商业服务中心等)的客运。
③公共汽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联系相邻组团及市一级型人流集散点的市级公共汽车网,解决快速轨道交通所不能解决的横向交通联系。另一类以组团中心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形成客运换乘枢纽)联系次一级(组团级)的人流集散点的地方公共汽车网,主要解决组团内的客流与轨道交通的联系,再以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站点为集散点,形成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网。
④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和满足居民夜间活动的需要,在一些城市设置三套公共交通线路网:平时线路网、平时线路网上增加高峰小时的线路(高峰线、区间线和站快车线)、通宵公交线路网。
⑤一般城市公交线路网有五种类型:棋盘型、中心放射型(又分单中心放射型和多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主辅线型。轨道公共交通线路网通常为放射型加环线。
(2)规划规则
①规划依据
A、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确定的用地和主要人流集散点布局;
B、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方案(与城市结构一起考虑的交通系统结构构思)
C、城市交通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出行形态分布分配资料。
②规划原则
A、首先满足城市居民上下班出行的乘车需要,其次还需满足生活出行、旅游等乘车需要;
B、经济合理地安排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服务)面积,使客流量尽可能均匀并与运载能力相适应;
C、尽可能在城市主要人流集散点(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型商业文体中心、居住区中心等)之间开辟直接线路,线路走向必须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
D、综合考虑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的紧密衔接,在主要客流的集散点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尽可能较少居民乘车出行地换乘次数。
③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地基本步骤
A、根据城市性质,规模,总体规划地用地布局结构,确定公共交通线路网地系统类型;
B、分析城市主要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C、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客运交通分配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主要客流吸引中心的客流吸引希望线及吸引量;
D、综合各城市活动中心客流相互流动的空间分布要求,初步确定在主要客流流向上满足客流量要求,并把各居民出行的主要出发点和吸引点联系起来的公共交通线路网方案;
E、根据城市总客流量的要求及公共交通运营的要求进行线路网的优化设计,满足各项规划指标,确定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F、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逐步建成,逐条开辟公共交通线路,并不断根据客流的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整。
(3)场站规划
公共交通场站有三类:
①公交车场
②公交枢纽站
③公交停靠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