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城市的经济和行政含义来
可以看到,从经济角度和行政角度对城市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中国,采用行政的定义时,“市”中会包含量非城市化的区域,还会包含若干市辖县、县级市等。但实际上,从经济角度看,市辖县和县级市中的人口密集区域应当被看作独立的城市。即使采用市辖区的概念,其中仍然包含了相当部分的远郊区,这些远郊区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由此可见,在中国,基于行政范畴的城市定义通常超出了基于城市经济范畴的城市定义。但在其他国家,这两者的小关系有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在进行与城市相关的研究和使用各种统计数字时,特别是在进行国内外比较时,应当特别注意上述区别。-全国最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除行政区划外,中国的统计体系中也存在一些接近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城市概念,例如“建成区”(buiM-uparea),它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完备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成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域、已集中开发并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部分。但除建成区面积外,中国目前还缺少针对建成区的其他统计数字。
1.1.2城市形成的原因
概括而言,造成工作机会集中、产品和服务丰富,进而吸引量人群聚集成为城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区间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matage)、生产的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e)以及生产与市场销售的聚集经济(a~Joraerafioneconomies)。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变得有利可图,地区间贸易促进了市场型城市的发展;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工厂生产商品比个人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工厂生产商品促进了工业型城市的发展;聚集经济促使同类的公司和不同类的公司都聚集在城市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各种经典的城市经济学著作在开篇之首,都会介绍这三个解释城市形成原因的经典理沦。这里我们主要参考O’Sullivan(2000)的《城市经济学》,简要介绍这三个理论的基本原理。
(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用发生在两城市之间的贸易模型来解释。在此,用小麦和棉花的生产为例。假设城市A比城市B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在表1-1显示的数据中,城市A在生产小麦和棉花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城市A每小时生产的小麦是城市B的2倍,生产的棉花是城市B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