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城市的快速增长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巨的改变。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恶化、生产和居住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和家庭到城区以外寻找空间,带来了城市的扩张和蔓延以及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城市郊区化的过程中,郊区企业的集聚形成新的就业中心,从而促使多中心城市的形成。本章将从郊区化的现象描述人手,然后进一步分析城市郊区化、多中心城市的形成以及城市扩张和城市蔓延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

城市规划师


  在我国,城市郊区成为城市中心用地的扩张空间。1992年7月,在初步分析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周一星最早指出北京已经开始了中心区人口外迁的郊区化现象。冯健、周一星(2003)使用北京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同时结合第3、4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了1990年代北京不同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分布及变化,如表6—1所示。该研究中把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4个区作为城市中心区;把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海淀4个区作为近郊区;把市域其余的10个区县作为远郊区;而将都市区定义为市域内除了平谷、怀柔、延庆和密云以外的14个区县。其中,人口密度的计算采用划分“街区单元”的方法,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 3.2a和Maphffov6.0进行计算。来源:城市规划师
  从表6-1中可以看出,1982 1990年北京市中心区常住人口减少了81637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分别增长了1149145人和521236人;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减少937人/km2,而近郊区和远郊区分别增长了896人/kin2和33人/km2,表现出郊区化的现象。1990—2000年,中心区人口减少了221958人,与1982—1990年间相比,这期间中心区有更多的人口外迁,人门减少的幅度是前一阶段的2.8倍;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12.73%)比前一阶段(13.12%)略有下降,而近郊区的人口增速(60.15%)比前一阶段略有提高,但由于1990年近郊区人口基数较(399万),近郊区实际增长数量接近240万,占市域常住人口总增长量的87%。
  可见,在中国,郊区化也在进行当中。对北京而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便已形成“中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远郊区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90年代这种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人口增减的强度,即中心区人口降得更多,近郊区人口增得更快,远郊区人口增长变缓。与肋年代相比,90年代北京人口郊区化的幅度进一步加。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