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共1页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部、北部与江苏逶迤半相环绕,西部、西北部与鲁豫平原一角衔交。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穿越,连霍、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同时处又处在淮海经济区、京沪铁路沿线经济带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内,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略)
3、自然条件分析
⑴、地形地貌:全市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91%,海拔14——48米,坡降1/5000——1/10000。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斜;以石灰岩为主的岛状残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京沪铁路两侧。平坦的地形对建筑物、道路建设十分有利,节省工程造价,利于城市建设。
⑵、气候条件:属华北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丰富。多年平均气温14——15℃,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23.9℃。年平均降水774-895毫米,但年际变化大,最多降水量达1481毫米(宿州市),最少仅415毫米(砀山),旱涝灾害较频繁。总起看来,气候条件较优越,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生长。城镇市政公用设施需注意冬季保温。
⑶、地质地震(略)
⑷、水资源:属于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70余条,仅2000公里长。多年平均径流量17.76亿立方米(不计入外流客水),人均占有地表径流398.9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由于污染,造成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更为缺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每年平均减水入渗补给量21.2亿立方米,潜水蒸发量7.4亿立方米,可供开采量13.8亿立方米。现宿州市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但地下水开采过量造成了宿州市城区、砀山县城区为中心的面积达565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平静束缚的情况已经有所表现,在城市发展是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⑸、生物资源:(略)
⑹、旅游资源:(略)
4、社会经济(略)采集者退散
5、总体规划概要
⑴、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括城市现状建成区、三八乡、城东乡、汴河乡、西二铺乡、北杨寨乡及符离镇的梁套水库以南和朱仙庄镇东二铺以西部分地区,面积341平方公里。
⑵、城市性质
皖东北的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和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之一。
⑶城市规模
a)人口规模
近期(2005年) 48万人
中期(2010年) 57万人
远期(2020年) 73万人
远景(2050年左右)控制在90万人以内
b)用地规模
近期控制在43——45平方公里,中期控制在52——57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70——75平方公里
⑷、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主城区重点向北、西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南发展;符离镇区重点向南、西南方向发展,控制向北、东北发展。
⑸、城市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a)布局结构(略)
b)功能分区
将城区划分为三大主要功能区,即城市综合功能区,汴北新城区,和符离镇区。同时,由城市综合功能区和汴北新城区共同构筑成宿州城市主城区。
城市综合功能区,以现状建成区为主,适当向外围扩展形成城市中心区。以行政、金融、商贸服务、文教、科技、信息和工业、交通及居住等为主的市级综合性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