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绝不受产权边界或行政边界限制的,因为河流是流动的,交通道路是连通,被污染的大气也在随风任意飘散。每块土地和每一片水体都与其他的土地和水体相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居住点、社区和城市都与周围的社会、经济、政治、自然区域的条件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关系。
2.2.1 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这是最早以地租形式而形成的对农业景观的规划。Burgess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构成城市空间地域的同心圆结构。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最早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为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中心地理论采集者退散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 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深入研究中心地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精髓和思想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城市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其特殊的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与中心地理论中均一的交通面的假定,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区顺着交通线延伸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克氏六边形最优原则和廖士景观放射形式也是城市景观规划中对城市形态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向和启发。
2.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是(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化方案和对策及建议。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班块-廊道-基质”模式
班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等景观(Forman and Godorn,1995),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班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班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把“班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
2.3.2 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with 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班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McHarg, 1969;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是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这应该是区域景观规划理论的重要依托和源泉。
2.4 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指出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基础,应当保护好后人的自然资源。认为应该将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早在100年前,当工业化引起城市环境恶化,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以及其后人们不断对理想城市的模式的探讨,都显示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今天,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1992年,M.Breheny编著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1996年M.Jenks等合写的《集约型城市:一种可持续的都是形式?》(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一书,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的基于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集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的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晰、逻辑的城市系统。(3)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区域景观规划必然带给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不断的运用的基础上,区域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如何借此机遇发展与区域规划相关领域的区域景观规划也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笔者在此也只是基于所学所思和所想,而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初步的探讨。其间的有关概念和提法限于篇幅和才疏学浅,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但笔者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迎来其研究和实践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