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一)按地形特征分类
(1)平原。 (2)盆地。(3)丘陵 (4)高原 (5)山地
例题: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 ]
A.按利用特征分类
B.按地形特征分类
C.按植被特征分类
D.按气候特征分类
答案: B。
(二)按用途分类
耕地 、 园地 、 林地 、 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土地资源特点
(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2)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3)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4)农地分布不均匀。
(5)森林覆盖率低。
(6)土地质量较差。
(7)水土资源不平衡。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表示规范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管理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实现土地管理国家职能的目的。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二)土地管理的性质
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二、土地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任何管理(含土地管理)的定义都需包括三项内容:“谁在管理”――管理者(主体), “管理什么”――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如何管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