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形成
国际倡导与市场需求的推动 上一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迅速扩张,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急剧膨胀,世界范围的资源体系开始形成,环境和劳工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深深带有全球化的印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跨国公司首当其冲,既是这股力量冲击的对象,也是首先以可持续发展报告形式回应社会的重要发起者。
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地球峰会明确提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的统一性,只有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同年联合国通过《21世纪议程》的全球性方案以及《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1999年2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世界经济论坛时,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企业界的《全球契约》(或称全球协议),要求企业经营时要维护人权及正当的劳工和环境标准。该协议中明确采用了企业社会责任(或称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与此概念相关的各种国际劳动公约和标准正在全世界普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则是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向社会说明其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公开宣示。1997年美国民间组织“对环境负责经济联盟”(CERES)协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建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itiative,GRI),其目标是在全球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不论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向社会公开报告其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时,可自愿采用GRI推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指南》),即使不完全采用,也应符合其原则。倡议行动得到商界、非盈利团体、会计机构、投资者组织、工会等的支持和参与。2002年在纽约正式建立GRI永久机构,其董事会由世界各地区和不同利益相关团体的代表和各界知名人士以及UNEP官员组成。GRI与77个国家约1800名利益相关者建立固定联系,以便汲取意见和建议。
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吸引力和影响愈来愈大,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KP鄄MG 毕马威 从1993年起,每3年一次进行企业责任的全球调查报告,涉及16个国家的前100强企业(N100)共1600家,其中为全球500强中的有250家。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2%的G250、33%的N100企业已发表了独立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如果把在年终财务报告中包括企业责任部分的企业算在内,比例分别达到64%和41%,这个发展势头是很快的。社会要求扩大披露内容的呼声与日俱增,这最终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出现。当前普遍认为,三重基线是企业最高层级的战略目标。
指导原则 1999年底在西雅图WTO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倡议企业、部门及国际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改善劳工待遇、基本人权、环境保护、职场安全等九项原则,称为全球协议。会后,全球一些知名企业接受企业公民原则并签署合作协议。所谓企业公民原则是指企业应为生态环境、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进行工作。签署协议的企业要在执行内部政策、采购、培训以及对外信息披露中加入相关的价值属性,而且要以文件形式,采用一定的规则报道其推行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绩效。在推动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上,民间组织和国家层面都积极介入。
计有下列组织作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1)经济合作组织(OECD)跨国公司企业指导纲领:这个纲领是OECD各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具体建议。纲领列出了负责任商业行为所应遵守的原则与标准,要求跨国企业的运营目标能符合相关法律并与政府政策一致,并加强与所在地社会的互信基础。纲领建议企业对会计和稽核事务、非财务资讯包括环境及社会绩效报告 采取高品质的标准,并说明财务和非财务咨询的标准或政策。(2)企业可持续发展宪章:本宪章在1990年11月由国际商业总会(ICC)的执行董事会通过,供全球公司和企业作为行动的参考。包括企业的优先工作、整合管理、改善过程、员工教育、事前评估、产品与服务、客户忠告、设施及操作、研究和发展、预防性措施、承包商及供应商、紧急准备、技术转移、社会贡献、公开性、守法与通报共16项原则。(3)全球苏利文社会责任原则:由通用汽车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宝洁公司、太阳公司、汇丰控股、塔塔集团、高露洁公司等跨国企业共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于1999年2月公布,此即所谓苏利文社会责任原则,其内容包括支持全球人权议题,提倡为员工创造平等机会,尊重员工结社自由,保障员工待遇,提供安全卫生的职场,保护员工健康,与政府合作改善社区条件等。
决策支持工具 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综合计划编制工具,如国际环境组织GEMI所开发的自我评测工具。
与社会责任投资(SRI)有关的指数 为了响应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筛选投资标的的需求,一些国际知名指数编制公司,甚至交易所纷纷创立“可持续发展指数”,比较著名的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FTSE4G00D可持续发展指数等。
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标准化 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概括,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应包含下列信息:(1)明确揭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价值与原则,这些价值和原则已整合至企业经营目的与策略之中;(2)明确报告公司在经济、环境与社会三个领域的目标和业绩信息;(3)管理层对于业绩的回应,即持续改善的承诺;(4)说明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当前应用越来越广、较多得到国际社会肯定的应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的全球报告倡议(GRI)及其指标体系。这个框架是在数百家公司、机构和数千个合作者参与下,协调各方观点制定的。认真回答报告框架中的所有问题,基本可以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全貌。
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目标编制原则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目的(1)制定测量基准,在法律、规范、守则、业绩标准和志愿行动诸方面评定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业绩;(2)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比较报告期内的业绩,与基准比对,并寻找差距;(3)论证机构如何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并同时受到这个期望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报告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对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信息,并为利益相关者间的对话与咨询预留空间;(2)依照“渐进完善且广为各界所接受,持续并定期披露”的指导思想推动报告的透明化,并提高其可信度;(3)以格式化的图表,使用户方便阅读且易于与其他机构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互作比较;(4)在可能的条件下,以简易的方式说明机构的财务表现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业绩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原则
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应该贯彻的原则:透明度代表了报告的基本价值观;其他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与报告内容确定有关,计有关键性、利益相关者参与度、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完整性4项原则;另一组与内容和数据的质量有关,计有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和可靠性6项原则。
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