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减增值税和所得税就成为余下的不多的普惠型刺激手段
在最近的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中, 正回购利率出现反弹,属于货币政策非常微小的变化。以财政基建投资扩张、以数量型手段进行货币扩张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已实行了三个季度,该政策组合给中国经济整体以及不同局部带来了很影响。现在,我们也需要尽快对前期政策效果进行盘点,并寻找具有持续性的后续政策组合。
前期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包括财政投资和货币信贷在短时间内的急剧放,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它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数量型的扩张政策(包括财政投资和货币政策),并不是普惠型的经济政策,其政策利好不能均衡地传递到不同产业和企业。增加的投资和贷款集中在某些行业和型企业,而房地产行业在今年以来泡沫化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其他一些制造业或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以及经营成本,或许没有获得相同的政策利好。
未来我们需要考虑实行普惠型刺激政策,比如,根据市场规律,从资金价格和降低企业成本入手,降低利率、调减增值税税率,那么它的政策利好对各个行业、各种企业而言,就是均衡传递的。它预示的经济复苏,就是一个平稳的U形复苏。但是,当非普惠型刺激政策在资产领域造成一些投资泡沫化后,一些行业不仅不能获得刺激政策利好,在市场和生产尚没有或者恢复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承担泡沫化行业所拉高的经营成本,包括为应对资金和投资拉动型通胀而可能不得不调升的利率,以及原材料等商品价格。对未来由资产价格通胀带来的全面通胀无疑值得关注,但我们更真实的忧虑是,将来出现经济局部(产业)过热和局部(产业)过冷的格局持续,全面通胀一旦来临,那么新的泡沫和产能清洗也就会跟随来临,这对经济复苏极为不利。
放眼全球,欧洲在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的情况下,仍然非常小心的采取了平静应对通缩、谨慎防止通胀的态度,对扩张政策较为克制,因为通胀意味着绝多数人的福利损失,并且失业不能获得改善。而通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失业的少数人在公共福利的保障下受到的影响也有限,并且经济逐步平稳恢复后,真实就业会得到改善。此外,可以看看日本的例子,它在经历过严重泡沫清洗后所遭遇的衰退是如此之深、衰退期长达数年,我们需要警戒这种情况发生。
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应该考虑逐步向普惠型政策转变,让经济结构的各个层次得到均衡、实现恢复,以避免新的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当前由于通胀压力,让普惠型的利率下调没有了空间,而且利率上行的可能性反而存在,那么既要防止通胀、又要持续刺激经济复苏,调减增值税和所得税就成为余下的不多的普惠型刺激手段。在这一点上,各级政府更需要把企业利润和居民积累适当合理的留在民间、实行由企业和居民进行投资和消费的刺激经济方式,这更具科学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