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硕模拟题:GCT语文模拟试题(08B)

发布时间:2009-04-30 共1页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1——34题。 
天文学家发现反物质“喷泉” 
美国5个著名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目前报告说,他们发现银河系中央存在一个反物质源,它喷射出的反物质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高达2940光年的反物质“喷泉”,这是宇宙反物质的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天文学家是利用先进的伽马射线探测卫星获得这一发现的。他们研究了美国航天局6年前发射的 “康普顿”伽马射线探测卫星去年11月以来的观测结果,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这一发现不仅将改变人类对银河的认识,还将促进人类重新探索宇宙中所有星系产生的奥秘。 
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电荷正好相反。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理学家先后发现了反电子、反质子、反氘核等反粒子和反原子核。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两者会全部消失,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比普通可见光强25万倍的伽马射线,这被称为“湮灭”反应。美国天文学家们就是通过卫星观测伽马射线而确定了银河系中存在反物质“喷泉”的。 
目前,天文学家还未就反物质“喷泉”产生的原因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该“喷泉”是由银河系中黑洞造成的!有的认为它与质量巨大、年龄较轻的恒星被吸往黑洞时产生的爆炸有关,还有人认为它可能是100万年前银河系中央两个超高密度的中子星碰撞产生的火球冷却后的残留物。  
31.对“反物质‘喷泉’”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反物质“喷泉”由银河系中央的反物质源喷出,高达2940光年。 
B.反物质“喷泉”自去年11月发现以来,其反物质的喷射接连不断。 
C.反物质“喷泉”从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的反物质源不断喷出。 
D.反物质“喷泉”与其在宇宙中的对应物相遇,释放出了强烈的伽马射线。 


32.下列对“反物质”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反物质。  
B. B.任何一种物质与其反物质在质量上完全相等 
C. 任何一种物质与其反物质所带电荷正好相反。  
D. D.物质与其反物质相遇就会发生“湮灭”反应。  


33.对第3段中加线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先进的伽马射线来探测卫星,才确定了银河系中存在反物质“喷泉”。 
B.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卫星来观察伽马射线,从而确定了反物质“喷泉”的位置在银河系中。 
C.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卫星观测,凭借对伽马射线的分析,断定了银河系中存在反物质“喷泉”。 
D.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先进的观测卫星,发现了银河系中反物质源发射的强烈的伽马射线。  


3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两组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分别在银河系中央及其上方3500光年处,发现了两处反物质源。 
B.反物质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将改变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并将对宇宙星系起源的研究产生影响。 
C.3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对反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们的成果是此次发现反物质源的重要依据。 
D.研究表明:银河系反物质“喷泉”的产生,与质量巨大、年龄较轻的恒星被吸往黑洞时的爆炸有关。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35——38题。 
①新兴的光子产业首先在通信领域找到了突破口。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体曾经一度是电子,然而,由于采用光于传输信息,能够获得比电子传输更高的效率,因此,新兴的光子通信大有取代电子通信的趋势,在光子通信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全光通信。 
②所谓“全光通信”,是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在全光通信系统中,图像和话音信息直接变换为光信号,并在传输媒体中传输。在摄像光学系统、光纤系统和接收光放大系统组成的全光通信系统中,由于不要求光电变换,所以没有任何电子元件,信号失真小,能够在1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是理想的通信方式。 
③光通信与电磁通信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如:有较高数据传输能力,能在目前已用的无线电频率基础上扩展频带;具有更高度的安全性,不受干扰,且能防窃听。不过,目前的光纤通信实际上是一种“电光通信”或是叫“半光通信”,因为在通信过程中还有电信号的参与,还有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如何使“电信号”从通信将是“全光通信”,电不参与通信过程而仅仅作为一种能源存在。打电话时,发话端送出的声音直接变成光能,到了受话端再将光能直接变回声能。现在的“声电互变,电光互变”两步走,将由“声光互变”一次性完成,通信系统将从“电子世界”跃入到“光于世界。” 
④全光通信系统主要由摄像光学系统、光纤系统和接收放大光学系统3部分组成,由于不必使用比较娇气的电子元件,因此它可以在100℃左右高温下工作,如果加上简单的制冷系统,还可工作于1000℃的高温环境。因此,全光通信的问世,将对高温条件下的自动控制或测量具有重大意义,并将会提供一种耐高温的传感系统,给炼钢炼铁等高温作业带来莫大的好处。  
35.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光子传输信息效率高。 B.光子产业最先落脚的领域是通信领域。 
C.光子通信已经取代了电子通信。 D.全光通信最有发展前途。  


36.下列说法不符合第二段内容的一项是 
A. 全光通信无需进行信息转换 B.全光通信系统的信息媒体是光波 
C.全光通信系统中没有电子元件 D.全光通信信号失真小,因为没有光电转换  


37. 下列说法中全不符合第三段的一组是 
①光纤通信能在无线电通信基础上扩展频带 ②电光通信有防窃听功能 ③全光通信仍离不开电的参与 ④全光通信的信号转换过程是声——光——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全光通信系统可由摄像光学系统、光纤系统、接收放大光学系统、制冷系统组成  
B. 目前的光纤通信系统中还有电信号  
C.真正的全光通信只经过一次信号转换  
D.全光通信系统可以用于高温环境中的传感系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9——42题。 
有一种可以用来计算宇宙距离的方法要用到视差。视差这个词的含义是不难说明的。你伸出一个手指放在眼前大约8厘米的地方,先只用左眼看,然后用右眼看,你就会觉得手指对于远处的景物①移动了位置,因为两次去看时,角度不同了。现在你指导手指放远些,譬如说伸直手臂,再按上次办法来看,这次你就会觉得手指相对于背景②移动了,不过移动量没有那么大。因此,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距离的大小,就可以用来确定手指到眼睛的距离了。  
当然,若要去测定15米远的一个物体③的距离,从左眼到右眼所引起的物体相对于远处的背景④的位移就太小了,简直无法量出。我们需要比眼间宽度更长的“基线”。不过,为了加大观察角度的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从某一点去看那物体,然后向左或向右走6米再去看它。这样,视差就已经足够了,很容易测量出来,物体的距离也就能确定了。 
39.根据文章,对“视差”的定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叫视差。  
B.视差是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背景的位移。  
C.视差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觉差异。  
D.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差距叫视差。 


40.“手指与眼睛距离的大小”与“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距离的大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手指与眼睛距离越大,手指相对背景移动的距离越大。  
B.手指与眼睛距离越大,手指相对背景移动的距离越小。 
C.手指与眼睛距离越大,手指相对背景移动的距离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41.文中画线的四个概念①景物②背景③物体④背景,含义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完全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不完全相同。其中①与③含义相同,②与④属同一概念。 
D.不完全相同。其中①、②、④含义相同,③的含义与它们不同。 


42.对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严密的一项是  
A.当观察点和被观察的物体的距离很大时,需要加大基线的长度以保证得到足以测量得出来的视差。 
B.基线越长,观察角度的变化就越大,视差也就越大。 
C.设置两个观察点是利用视差计算物体距离的必要条件。  
D.利用视差计算物体距离时,需要有“背景”来显示物体的位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3——46题: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家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族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族、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之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飞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飞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43.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传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族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传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传统。 


44.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微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4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近现代化。 


4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50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 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绵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47.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 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 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48.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是 
A.观天象以安排时间 B.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C. 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D.观天象以传授知识 


49.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 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 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D.北斗七星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50.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 
B.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C. 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D. 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