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9 共1页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李云路曹霁阳刘欢)随着957万名考生走出考场,“高考(论坛)时间”已经度过了一半。从安全保障到交通绿灯、从医疗监护到精神疏导,面对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人才选拔考试,中国依旧是“全社会总动员”。
虽然今年报名高考的人数相较去年又减少了65万人,这已是中国参加高考人数连续第三年递减,但并不影响中国政府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因为到目前为止,高考依然被证实是这个国家选拔人才最为公平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关系到近千万年轻人和其家庭的命运,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今年或许有些不同。当数以千万计的中国“90后”们冒着天气的炎热,在小小的课桌上用两天时间总结10年寒窗成果的时候,有两个消息值得他们兴奋:在报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教育部仍将增加招生计划,使得今年高考录取率增加近7%;在高考前夕,中国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旨在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中国未来奋斗目标。
“无论是前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后者侧重于为优秀人才打造培养计划,都体现了中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大趋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不久前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中国国务院6日面向全社会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
在他看来,高考自古以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时,录取率仅为4.7%,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高考有这么大的录取比例,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日前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又得以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人尽其才,”张颐武说,“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年轻人将有更多机会为自己和国家创造美好未来,这是这一代人的幸事,也是国家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