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下列因素与本病相关: 1、患者在原有的慢性龈炎和牙周炎的条件下,由于某些因素使病变处厌氧的梭形杆菌和螺旋体数量增多,并入侵龈组织,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牙龈的坏死和炎症。此时革兰阴性杆菌如中间普氏菌数在患处也增多。 2、心身因素与本病有关。 常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休息不足,或有精神刺激而代发。其机理可能是通过皮质激素过多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影响改变了牙龈血液循环、结缔组织代谢以及唾液流量等,使局部抵抗力降低。 3、一些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如癌瘤、血液病、射线病、严重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易发生。 4、大部分患病者吸烟。吸烟可使牙龈小管血管收缩,白细胞功能降低,从而加重牙龈病变。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在不发达国家或贫困地区可发生于营养不良或患麻疹、黑热病等传染病的儿童,本病分急性和慢性两型,后者较少见。 1、急性坏死性龈炎 局部特征为牙间乳头和边缘龈坏死,好发于前牙的唇侧牙龈。疾病开始时龈乳头充血水肿,于个别牙间乳头的顶端发生坏死性溃疡,使牙间乳头中央凹下如火山口状,表面附着灰白色污秽的坏死物。轻者牙间乳头红肿,外形尚完整,若不仔细检查很易与龈缘炎混淆。该病变迅速扩展至临近乳头及边缘龈,使龈缘如虫蚀状,表面覆坏死假膜,易于擦去。病变一般不波及附着龈。在坏死区和正常牙龈之间常有一窄的“红边”为界。患处牙龈极易出血,可有自发出血,患者常述晨起时枕头有血迹,口中有血腥味。有典型的腐败性口臭。局部疼痛明显,或有牙齿撑开感和胀痛,唾液多且粘稠。 轻者无明显全身症状,重者可有低热、疲乏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 急性期如未能及时治疗,坏死可扩延至邻近组织形成坏死性龈口炎。全身抵抗力极度底下者可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使面颊部组织迅速坏死穿孔,称为走马牙疳。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目前走马牙疳在我国已近绝迹。 2、慢性坏死性龈炎 是由于反复急性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所致。局部表现为牙间乳头破坏严重,甚至消失。在连续数牙间乳头被破坏处,龈缘呈反波浪形,即正常时龈缘呈波浪起伏的外形,乳头处高于唇舌侧中央处,而患此病时乳头消失而低于唇舌面中央的位置,故呈反波浪形。牙间乳头处牙龈颊舌侧分离,可从牙面翻开,下方的牙面有牙石和软垢,牙龈一般无坏死物。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称为坏死溃疡性牙周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上述典型症状不难诊断急性坏死性龈炎。坏死区的涂片和革兰染色可见大量螺旋体和梭形杆菌,有助于诊断。慢性期细菌涂片无太大诊断价值。 例题解析:与急性坏死性龈炎关系最密切的细菌是:C A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螺旋体 B 梭形杆菌与牙龈卟啉菌 C 索性杆菌与螺旋体 D 粘性放线菌与螺旋体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的致病菌是C,检查涂片可以见到,其它的致病菌与本病关系不大 2、鉴别诊断 (1)慢性龈缘炎或牙周炎 两病均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和口臭等,但一般无疼痛,病程长,一般无自发出血,仅在刷牙或进食时出血,口臭为非腐败性的,牙龈也无坏死。 (2)疱疹性龈口炎 为病毒感染,多发于幼儿。起病急,一般有高热(38℃以上)。牙龈充血一般波及全部牙龈而不限于牙间乳头和龈缘,还可以侵犯口腔粘膜或唇周皮肤。典型病病变为多个小疱,破坏后形成小溃疡或相互融合,无坏死,表面的渗出物不易擦去。口臭程度较轻。有些抵抗力极弱者可能有疱疹性口炎和坏死性龈炎并存。 (3)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本身不会引起急性坏死性龈炎,但可伴发而并存。由于牙龈结缔组织中有大量不成熟白细胞的浸润,使牙龈广泛肿胀、坏死而疼痛,并能累及附着龈,也有自动出血和口臭,有贫血和衰弱。血象检查见白细胞计数极高以及出现幼稚白细胞有助于确诊。其中如粒性白细胞缺乏,艾滋病等也可发生牙龈坏死。 (四)治疗 1、急性期可先轻轻除去坏死组织并初步刮除大块牙石。 2、局部用氧化剂如1%~2%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反复含漱,用以抑制厌氧菌,并机械地清除表面坏死物和除臭。 3、全身给以维生素C等支持疗法,重症者可口服甲硝锉控制病情。 4、及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防复发。 5、有系统性疾病者及时予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