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西医病名:排卵期出血病)

发布时间:2012-05-07 共1页

  经间期出血多由阴虚血热,或肝郁化火,湿热留滞,血海不宁所致。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排卵期出血病。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

  2.周期性经间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现为白带挟血,伴轻微腰腹痛。

  3.月经周期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百分百考试网搜集整理

  4.基础体温测定显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鉴别诊断]

  1.月经过少:一般周期正常,仅行经期月经量少。

  2.崩漏病9:经期紊乱,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

  3.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且非两次月经之间,经量正常或较多。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无血块,伴有腰酸,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尿黄便结,舌质红,脉细数。滋阴止血。

  2.肾阳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腰膝软冷,尿频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温阳止血。

  3.胞宫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质稠,或白带挟血,小腹腰骶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

  4.肝郁气滞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紫红而稠粘,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