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低保”的历史性机遇
在此番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提出了一个解决“穷人的穷问题”的思路:全民低保。吴敬琏先生在当前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数跨越国际警戒线,国内正在进行经济收益“大蛋糕”分配的历史关头及时准确地提出这一见解,对此我十分赞同。面对利益重新分配,有人为富人代言说,不能杀富济贫,就是说,富人的利益不能动不能少;有人为“中产”呼吁,收入分配改革要扩大他们的利益,以至于将改革变成了近乎“公务员加薪”运动;而我注意到,唯有吴敬琏先生以“全民低保”论为穷人说了话,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话语。
吴先生多年来以敢讲真话并时时道出社会公众心声蜚声学界。曾经有人隐含地对他的知识表示怀疑,其实并不公平。经济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有思想,一类是有知识。但是大经济学家却只有一类:他首先是思想家。吴先生当属有思想的大经济学家。尽管我写过文章质疑甚至批评过吴先生,但并不说明我怀疑他有思想。我在文章《质疑某些政府经济学家的职业操守》中,主要是对吴敬琏先生站在政府经济学家立场上批评政府经济政策提出质疑,我在《请教吴敬琏先生:是政府权力过大还是不到位》中,主要是与他在问题的判断与理解上的分歧。这一次吴先生提出“全民低保”,更说明他是一位有良知有思想的学者。
吴先生最近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实现全民低保,是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的,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补偿问题,国家财力也是可以支持的。”他认为,“我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结果不平等’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经济发展中,因为先天条件造成的公民收入差距,值得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北京晨报》 2006年06月26日)所谓“低保”,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指此项制度、工作。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费用,考虑水、电、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随物价指数的变动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适时调整。“全民低保”是通向全民社保的必由之路,起始之路。在这里还要提醒诸位的是,吴先生新近指出的目前公民收入差距是因为先天条件造成,尽管语焉不详,但他实际上已经追到原生经济关系层次,这比之此前他提出的腐败与垄断是主因应该说要深入得多。
“全民低保”论一出,令社会公众眼前一亮,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高度重视,自然也免不了争论。反对者并没有说出更多不能实行“全民低保”的理由,因而我们不能排除有人担心一旦实现“全民低保”会影响中高收入层的利益。确实,在酝酿分切“大蛋糕”方案的时刻提出全民低保,不会不对利益分配比例产生影响。
既然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既然是重新界定每个经济阶层在国民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就应当解决“穷人的穷问题”,而吴先生提出的“全民低保”正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的一个恰当方案。如果管理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将是“全民低保”从而全民社保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全民低保”应当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大亮点。
“全民低保”的理论诠释
对经济利益的分配,是以经济权利为基础的。只要拥有经济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会收益中要求得到一份利益。换句话说,要在收入分配中拿一分钱,都必须有经济依据。我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拥有“全民低保”乃至全民社保的经济权利。吴先生此间提出的这一设想不是什么“前卫观点”,而是全体居民实现自己的经济权利。
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在社会财富中占有一定量的份额呢?多数经济学家都赞同如下看法:只有对社会财富的创造给予了投入,才拥有社会财富的索权。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经济权利是参与分配的基础。至于什么算经济权力,每种权力从财富中获得多少报酬,那是第二位的问题。大体说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构成经济权力的至少有如下几类:(1)直接的、间接的生产劳动;(2)生产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生产资料的、资金的)。如果我们广义地将土地理解为生产条件的话,配第的名言可以简化这里的叙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此外,为了使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安全、顺达,为社会生产付出必要的非生产劳动也形成对社会财富的经济权利。
经济权力的认同是客观的。尽管在政治权力滥用的情况下,经济权力也会滥用,但是最终会被矫正。经济权力滥用的特征是分配不公,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经济权利的基本要求是:它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必不可少。如果某种投入在社会生产中是不必要的,它就不应当拥有经济权利。
那末,谁在社会生产中投入了生产劳动、生产条件和必要的非生产劳动,谁就拥有了经济权利。藉此,他可以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获取一份。分配,是经济权利的认可、实现。
进一步思索,会得出如下一个结论:分配是对社会财富创造给予了必要投入者的一种报酬。这一点是对每个贡献者而言的。这正是分配的“个体报酬功能”。
——个体报酬功能首先是每个人献力社会生产的内在动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每个人倘若只有投入得不到回报,谁还去干这种劳而无获的傻事呢?反过来,如果不问每个人贡献如何,也能得到一份报酬,谁又愿意继续效力呢?投入是自变量,报酬是因变量,两者的内在联系幸运地排除了懒惰、排除了吝啬,形成了促人积极投入的内在机制。为了获取报酬,有力者出力,有智者出智,有财者出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得强调的钱者出钱。投入不同生产要素(包括必要的非生产劳动)者,依据一定原则获取一定报酬。那末,他的经济权力在实现中得到了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