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数学也需“咬文嚼字”

发布时间:2011-10-14 共1页

  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讲究“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其实,数学教学同样需要“咬文嚼字”,特别是新教材,灵活多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咬”住关键字,加深理解,“嚼”出内涵,这对正确迅速掌握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分配律”变成“交配律”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授课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在总结时,他让学生说说收获。一学生举手说:“我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律叫乘法……”一时语塞,老师很有耐心,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是乘法交配律!”只听台上台下笑声一片。
  笑过以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师授课的每个环节都很到位,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为何一节课下来有学生连课题也没记住?原因是学生对“分配”的含义并不十分理解。请看教学回放:先教学例题,计算一套衣服的价钱,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相等,可以写成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再从情境图中模仿提问,列式计算,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为何有相同结果?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交流各自的发现;  案例2:品味“搭配”与“选配” 
  一次,我应邀参加学校四年级备课组的一课多上的研讨活动,内容是《找规律(搭配的规律)》,教者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课前,一位参与备课的老师问我:“搭配与选配的意思相同吗?”当时我也没多想,只是说:“应该有区别,选配比搭配多一层选择的意味。”听完课后,我们都有了答案。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从头到尾用的词是“搭配”而非“选配”。教学时改编例题为:“小红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衣3条裙子,有几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猜想时,学过方法的学生马上回答有6种,老师忙打断他,说:看来有许多种。于是揭示课题,布置学生同桌合作,通过操作填好记录表。  评课时,我提出疑问:“书上为何用‘选配’而不是‘搭配’?用意何在?”有老师说:“许多优秀教案上都用的是‘搭配’,意思应该差不多。”于是我们一起仔细阅读教学指导用书上的教材分析和每课的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字一句理解,最后发现:教材上用“选配”这两字非常恰当,蕴含着有序搭配的方法:先“选”再“配”,即先选定一类中的一个,另一类的几个逐个与之搭配,观察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再选定另一个,逐个搭配,最后在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中,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从上面这两个案例来看,“咬文嚼字”对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觉得古语所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考试大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