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学生多一些爱心和耐心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免不了有答错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应该努力做到不轻易指责或批评,也不急于让其他同学代答,而是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启发诱导,如在“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怎么知道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中有生长素呢?笔者让一个同学回答,他刚开始回答不上来,笔者启发他:“你能不能根据温特实验过程中的巧妙之处得以灵感。”他还是没想到,笔者进一步说:“你还记不记得怎么排除琼脂块干扰实验的过程吗?”他恍然悟,顺利回答出。(如图1)其实这个问题别的同学感觉很简单,但我没有轻易否定他,相信他、给他时间。这件事也给这个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开始喜欢学习生物学了,课后也愿意问问题了。
3、注重激励作用
激励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的一种形式,特别是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他可能很没面子,但我还是努力挖掘他回答时的优点,能肯定的一定加赞赏。这样做对学生激励作用很。如:“你回答问题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真了不起!”“你敢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佩服你。”这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真诚的肯定,激励了他们主动参与,使学生都积极表现,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4、鼓励学生创造性,关注个性发展
创设教学的“愤悱”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笔者注重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孔子所说的“愤悱”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知识的渴求是强烈的。会产生某种探索的需要,表现的冲动;给学生群体表现创造的机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习惯以“教”为中心,一切从“教”出发,让学生“学”服从于“教”,配合“教”,把学生思路拉到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使教学顺利进行,不致于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的主动性逐渐减弱。因此,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结论或预定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提倡一问多答,允许同小异,从而培养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使他们的创造力有所提高。如讲《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时
胚芽鞘为什么会弯向光源生长?那是一堂公开课,又是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非常紧张,时刻注视着笔者的面部表情,但笔者始终微笑,他受到笔者给予的鼓励勇敢地回答。结果他的见解很独特,按照他的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但不符合事实。笔者面对这样一个答案感到很突然,太有创意的一个想法,笔者说:“你回答得真好,原理清楚,条理清晰,很有创意,按照你的理论,确实可以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同学们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坐下了。学生们发现笔者并没有批评他,学生们也放松了很多,不紧张了,教学中家畅所欲言,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的发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如果经常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而且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学习中也发展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辽宁省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建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充分调动到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