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
答: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同。
2.简述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3.简述恩格斯对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特点的概括。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惟一工具。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场所——学校。
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建立后,统治者迫勿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
8.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答: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劳动者教育程度的要求越高。
第三,教育形式多样化。现代教育已摆脱传统的单一普通学校教育的局面,种类繁多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四,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论是出于人生价值的满足,还是迫于工作的需要,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第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追求教育与时代的同步适应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只有同步适应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第六,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 通才教育即专业面要宽,专业基础知识要广博。全面教育即能够全面掌握现代生产或现代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9.简述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教育的广泛普及。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第二,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联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第三,创立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概括,从而莫定了其理论基础。
第四,教学内容日益丰富。自然科学知识陆续进入学校的课堂之中,由于科学进步而引起的学科分化为学校课程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第五,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逐渐提高,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
第六,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教育民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受教育权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
第七,宗教教育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权虽然收归国有,但教会开办的学校依然广泛存在。
第八,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长久存在的歧视与隔离问题反映到教育上,必然存在教育上的民族与种族歧视。
10.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二,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完善性。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比资本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在社会主义中国,教育不再是有产阶级的特权,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第四,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给予格外的关注,在教育投入、招生标准、教师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制定了倾斜、支持的政策。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教育不受宗教影响。
11.简述英、法、美、日四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最早开端。
答: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各学区有权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教育。法国于1881年颁布法令,规定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美国于1852年由马萨诸塞州率先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日本于1872年颁布“学制令”开始教育的普及。
1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共同目标,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理论走向现实。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伴随着社会政治的改善、民众的觉悟、被统治阶级的不懈斗争逐步进步。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的一个共识,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共同课题。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普及教育被纳入法制的轨道加以实施;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为多种形式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各种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思想已日益成为各国开展继续教育的理念和依据。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社会现代化的总体背景必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3.简述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教育普及化的开始。近代社会,资产阶级为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教育权收归国家所有,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推行初等教育的普及。y现代社会,伴随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民主制度的逐渐完善,普及教育开始演变成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国家行为。
第二,“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经过斗争,在法律上得以确认。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机会均等已由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四,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民主化是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4.简述《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概括。
答:《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概括:“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15.简述现代教育普及制度化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通过颁布专门的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家庭和学生个人各自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真正落到教育实践之中。
第二,形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督促普及教育的落实。
第三,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和延长亦由新的法令去规定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