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师的个性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人的个性具有下列品质: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稳定性。
(5)个性的积极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考|试/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优良个性品质有:
(1)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的个性心理品质——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热爱学生,即有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2)兴趣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倾听不同意见、勇于发表看法,热衷于社交活动,习惯于自我表现,即在输入和输 出上都显示出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情绪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豁达、容人、幽默、坦直、随和、情绪平静不易波动。考|试/
(4)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深思、慎独、反省、自制、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失败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的新途径、即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5)道德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具有献身精神,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和自觉地遵守。
(6)能力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开拓能力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曾得益于他们的教师。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重视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标准是:
(1)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我国心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健康;
③意志健全;
④行为协调;
⑤人际关系适应;
⑥行为反应适度;
⑦心理活动特点与年龄相符。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3)教育独创性。
(4)抗教育焦虑。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它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它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3)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氛围将会愈来愈浓,教师的社会地位会不断地提高。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然而成为一个优秀而又成功的教师,上述条件还不是完备的,考|试/还有一个环境问题,即教育环境问题,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是客观环境。借用一句话说,天地人和,缺一不可。挑战与机遇同在,天道酬勤,教师是一个永恒且又且受人尊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