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31 共1页
综合技能选择题2
一、技能选择题:本部分由11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1-10题共用题干)
提问资料四
求:其实我怕老师为难我。
咨:你得罪过老师?
求:我没有得罪过他,他教课不好,同学们都不满意,有的人到学校领导那里反映过,他以为是我反应的。
咨: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是你反映的?你有什么根据呢?
求: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他上课我总爱问些问题,他不会,就以为是我故意刁难他。
咨:原来如此,你担心老师为难你,虽然你拼命念书,但越念心里越急,担心将来的后果,所以每天很紧张。
求:您说的对,我白天念书效率低,晚上就熬夜,躺在床上还在想方程式,睡不着。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没精神。我想如果我不那么紧张了,念书效率可能会高。
1.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是( )。
A.生理方面
B.心理方面
C.人际关系方面
D.社会功能方面
2.对待求助者的隐私,心理咨询师应该( )。
A.平和对待
B.不去探究
C.不要评价
D.不理不问
3.从心理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是否存在生活事件
C.对现实问题有无错误的评价
D.心理发育过程中有无错误观念
4.从社会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价值观念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B.生活事件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C.人际关系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D.教育背景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5.在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资料时,应该( )。
A.不涉及求助者隐私
B.选择恰当谈话内容
C.处理好敏感的问题
D.先易后难逐渐深入
6.求助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也可以看作是( )。
A.本人的社会适应程度
B.本人接纳社会的程度
C.本人精神症状的改变程度
D.本人行为问题的残留程度
7.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 )的人之间。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 )。
A.通过动物试验
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
D.通过演绎式的方法
9.心理诊断一词,最早是( )提出的,这一概念当时专用于精神病学领域。
A.冯特
B.罗夏
C.罗杰斯
D.皮亚杰
10.狭义的心理诊断包括( )。
A.对正常人的知、情、意及个人特点进行评估
B.对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心理评估
C.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评估
D.相关的医学诊断
正确答案:1.B;2.AC;3.ACD;4.BCD;5.BCD;6.B;7.AC;8.D;9.B;10.BC 解题思路:1.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他的不合理的认知,属于心理方面。
2.对于求助者讲述的秘密、隐私,咨询师应给予尊重、保护,不应随便外传。对于求助者暂时不愿透露而与咨询密切相关的隐私,咨询师应耐心等待,不可强迫讲述。至于与咨询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隐私,咨询师不得随便干预,不可出于好奇而去探问。
3.从心理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4.从社会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①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②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③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5.在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资料时,咨询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比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求助者,咨询师若发现问题十分复杂,就可以先谈容易感觉到、把握得住的内容,再逐渐深入。如果问题比较隐秘,可以先谈一般的,让求助者有个适应的过程。
6.求助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也可以看作其本人的社会适应程度。评估社会接纳程度时,主要评估求助者的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内容包括跟人的来往,学习或工作方面的表现,跟家人的相处,或者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与能力等等。根据这些行为的表现,可以综合地判断社会生活的适应程度,作为咨询效果的指标之一。
7.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8.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9.心理诊断一词,最早出现在M.罗夏的《心理诊断》一书中。当时他提出这一概念,专门是用于精神病学的。但是,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医学范围,在临床心理学中,成人和儿童的智力测量、人格倾向的测定、能力和各类偏常行为的测定工作也都被涵盖在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由于社会的激变而发生种种心理障碍,这时,也把鉴定和区别各种情绪障碍的手段称为心理诊断。
10.随着情况的复杂化,心理诊断虽然在内涵方面仍然是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来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但这一概念在外延上却发生了分化。那些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被称为广义的心理诊断。而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被称为狭义的心理诊断。
(11-17题共用题干)
提问资料十
求助者询问同学后得知,所以这样叫他只是因为他长得黑,而不是指他的为人。当他明白这个原因后,再听到有人这样叫他,也没有觉得不舒服。通过这几次咨询,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开始所制定的咨询目标都已经达到了,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结果进行了评估。心理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做了四个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SDS总分38标准分47,SAS总分37标准分46,EPQ,E:3P:9N:6L:8,
SCL-90,焦虑2.0抑郁1.8敌对1.8恐怖1.7偏执1.6躯体化1.6人际关系1.9精神病性1.4
对此测验结果上级心理咨询师解释说,求助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
11.本段咨询中使用的评估方法是( )。
A.咨询前后心理测验
B.求助者自我报告
C.求助者同学报告
D.求助者家人报告
12.综合以上资料,心理咨询师对该案例的咨询( )。
A.咨询目标明确合理,循序渐进
B.咨询效果明显
C.咨询目标太多,过于繁琐
D.咨询效果不明显
13.心理咨询方案不包括( )。
A.双方的责任权利
B.咨询的设置
C.咨询的目标
D.内容的不可变更性
14.关于确定咨询目标时的常见错误观念包括( )。
A.咨询师可以带有自己的价值观
B.咨询师不可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C.应当将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D.不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15.评估咨询效果时,评价的内容应以( )为主。
A.求助者意见
B.咨询目标
C.咨询师意见
D.双方意见
16.影响到咨询效果的原因( )。
A.动机是否合理
B.对咨询没有信任度
C.内容不适合
D.以上都是
17.评估项目区分度的常用方法有( )。
A.鉴别指数
B.相关法
C.区分法
D.命中法
正确答案:11.A;12.AB;13.D;14.C;15.B;16.ABCD;17.AB 解题思路:1.本段咨询,咨询师通过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2.咨询师对该案例设置了多个目标,各目标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上级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评价良好。
3.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②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③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⑤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⑥咨询的费用。
4.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假若求助者是为了获得成长,那么某种轻度的不安、彷徨、苦闷、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会伴随着痛苦的磨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咨询师的职责应重在鼓励求助者不断地去尝试、去努力、去体验、去获得发展,而不是躲避。这也许会增加求助者的不适感,但对于其发展是有利的。
5.评估咨询效果时,评价的内容应以咨询目标为主,只有目标内容的改善,才是咨询的直接成效。
6.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①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②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③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④咨询师本身的特征。⑤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7.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如果一个项目,实际水平高的被试能顺利通过,而实际水平低的被试不能通过,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该项目有较高的区分度。评估项目区分度的常用方法:①鉴别指数:D=PH-PL。②相关法:计算区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关法,即以某一项目分数与效标成绩或测验总分的相关作为该项目区分度的指标。相关越高,表明项目越具有区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