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31 共1页
综合技能选择题3(技能选择题1)
一、技能选择题:本部分由11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1-25题共用题干)
王某,男性,33岁,已婚,硕士研究生,单身在外工作(夫妻分居)。
自我陈述:担心、紧张、烦躁不安、怀疑自己生病2年,自己就诊。2年前,由于工作应酬陪客人喝酒。可能是喝多的原因,我糊涂地与一个歌厅小姐发生了一次性关系,以后再未往来,也无其他类似经历,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后悔,后悔自己那次糊涂,并担心会因此染上性病。半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关艾滋病的报道后,更加非常担心,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染上艾滋病,而且越担心越觉得有可能,为此我整天想着这件事情,心烦意乱、紧张不安。经过多方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知道自己得艾滋病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我仍很害怕,很担心,搞得上班也不能全神贯注。后来曾经几次偷偷地去医院检查过,虽然结果都很正常,我还是紧张害怕,担心自己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影响工作,害怕工作失败。加上近一周来工作压力较大,应酬比较多,感到不能适应,情绪就越加不好,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以致到后来我自己也不知自己在担心什么,烦躁不安的,晚上也睡不好,经常想着自己不好的一些事情。虽然如此,工作尚能胜任完成,生活也还没有乱套,只是心烦多想而已。
了解资料:求助者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遗传史是阴性。求助者自小个性好强,脾气急躁,而且敏感多疑,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直以来从读书到就业都很顺利,工作也做得很不错。在家中排行老大,家里人都以他为骄傲。咨询过程中观察求助者服装整洁,仪表大方得体,讲话思路清晰,逻辑推理也正常。自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但解决不了。
心理测验:SCL-90检查结果:阳性项目数:40;躯体化:1.3;强迫:1.4;人际关系:1.4;抑郁:1.8;焦虑:2.9;敌对性;1.2;恐怖:1.9;精神病性:1.4。
咨询过程:本案例在了解情况后进行了三次咨询,第一次与求助者讨论了目前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站在理解的角度上予以心理疏导和解释,并指导一些放松的方法。通过分析求助者明白了产生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己一贯的思维方式,"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忽视现实"。后两次与求助者一起讨论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求助者明白了要想解决其问题首先从认识上调整自己,对自己担心的事情,要去详细了解其相关的知识,改变某些错误的观念,而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评价,要面对现实,而不是任凭自己的猜想臆断;对自己的某些一贯的思维方式也要进行调整。通过咨询,求助者认为获益不小,咨询结束时自己觉得很轻松,对咨询结果感到满意。
1.该求助者的主导问题是( )。
A.工作紧张问题
B.社会交往问题
C.人际关系问题
D.思想观念冲突
2.您认为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是( )。
A.主动求医,迫切想治疗
B.主动来诊,但不认为需要治疗
C.家人劝说来诊,不想治
D.随便来咨询,了解些情况而已
3.您认为求助者( )。
A.自知力缺乏
B.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不知道表现在哪里
C.自知力完整
D.自知力无法判断
4.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
A.焦虑
B.抑郁
C.疑病
D.强迫
5.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是( )。
A.醉酒
B.担心自己身体不好
C.婚外性行为
D.工作应酬
6.本案例的心理问题属于( )。
A.一般心理问题
B.精神疾病
C.心理障碍
D.边缘状态
7.如果要进一步做心理测验,可选用( )。
A.WAIS-RC
B.MMPI
C.SAS,SDS
D.16PF
8.做( )测验可以了解求助者的社会性原因。
A.WAIS-RC
B.LES
C.MMPI
D.SCL-90
9.要了解其人格与认知方面的原因最好做( )测验。
A.WAIS-RC
B.LES
C.MMPI
D.16PF
10.该求助者SCL-90评分结果说明( )。
A.正常
B.焦虑症状
C.强迫症状
D.偏执症状
11."自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但解决不了"符合( )。
A.统一性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稳定性原则
D.以上都是
12."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忽视现实"指的是( )。
A.认知因素
B.社会因素
C.生物因素
D.躯体因素
13.体现求助者一致性原则的表现是( )。
A.无
B.睡眠不好
C.焦虑
D.因情绪变化而出现睡眠不好
14.体现求助者稳定性原则的表现是( )。
A.无
B."工作尚能胜任完成,生活也还没有乱套"
C.睡眠差
D.情绪变化后睡眠差
15.支持求助者不属重性精神病的表现是( )。
A.睡眠差
B.主动求医
C.情绪焦虑
D.自知力完整
16.不支持求助者属神经症的依据主要有( )。
A.主动求医
B.社会功能保持较好
C.自知力完整
D.情绪症状较轻
17.求助者躯体方面的症状主要是( )。
A.胸闷
B.无
C.艾滋病症状
D.睡眠不好
18.从资料可以看出,求助者的( )。
A.人际关系良好
B.人际关系紧张
C.人际关系一般
D.社会交往困难
19.求助者婚外性行为与其情绪问题的关系是( )。
A.直接原因
B.触发因素
C.毫无关系
D.无法判断
20.为寻找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认知因素,还须了解( )。
A.求助者的婚育经历
B.求助者心理发展中的认知能力
C.求助者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D.求助者的学习工作情况
21.如果给求助者评定WAIS.RC是为了了解( )。
A.智力情况
B.人格因素
C.有无心理发育迟滞
D.经济情况
22.重性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状主要有( )。
A.认知症状
B.情绪症状
C.意志症状
D.行为症状
23.认知方面的症状主要有( )。
A.知觉障碍
B.意识障碍
C.注意障碍
D.行为障碍
24.( )可以判断求助者的躯体情况。
A.无躯体方面感觉异常
B.既往无重大的躯体疾病
C.社会功能保存良好
D.目前资料无法判断
25.社会文化因素对求助者的影响表现为( )。
A.不利于心理康复
B.工作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发生
C.影响"求医"行为
D.竞争促使心理问题发生
正确答案:1.D;2.A;3.C;4.AC;5.C;6.D;7.BCD;8.B;9.ACD;10.B;11.A;12.A;13.D;14.A;15.BD;16.BD;17.D;18.A;19.A;20.BC;21.AC;22.ABCD;23.ABC;24.AB;25.B 解题思路:1.求助者的主导问题是后悔自己曾有不洁的性史,害怕自己患上艾滋病,以及工作生活压力所引起的思想观念冲突。
2.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很好的自知力,主动求医,迫切想治疗。
3.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很好的自知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
4.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莫名的担心、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疑病(害怕自己患上艾滋病,虽知道自己得艾滋病的可能性较小,仍多次去医院检查)。
5.造成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主要指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环境。B项属于造成心理问题的认知因素。
6.求助者病程有2年之久,主导症状是焦虑,其心理问题的程度较重,但其社会功能并未严重受损,精神痛苦程度较轻,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评分标准,无法确诊为神经症,因此,求助者属于边缘状态。
7.为了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与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鉴别,因此,可以选用MMPI,为了对求助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可以选用SAS、SDS。为了对求助者人格特质有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选用16PF。
8.LES是生活事件量表,可以了解求助者一年内的生活事件,属于病因探索型量表。
9.MMPI和16PF是重要的人格量表,能对求助者的人格及认知进行评定。A是智力量表可以选用。LES是生活事件量表,属于病因探索型量表,可以了解一年内求助者所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
10.求助者的SCL-90的评分结果显示,求助者除焦虑因子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因此,求助者的主导症状可以确定为焦虑症状。
11.对自己症状的认知即自知力情况,属于统一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指求助者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稳定性原则指求助者的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12.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相关生活事件。生物因素主要指相关躯体疾病。感觉属于认知因素。
13.一致性原则是指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因情绪变化而出现睡眠不好体现了求助者情绪、认知等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
14.稳定性原则指求助者的人格的相对稳定性。B项说明求助者的社会功能的受损情况,C项说明求助者的身体状况,D项说明求助者心理活动的一致性。
15.有无自知力和是否主动求医是鉴别重性精神病与其他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17.求助者自述晚上睡不好,因此,睡眠不好为其主要躯体症状。
18.根据资料,求助者生活工作中的应酬比较多,因此,可以确定其人际关系良好,并未因心理问题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19.求助者的婚外性行为是与其心理问题产生直接有关的生活事件,是其情绪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其情绪问题是在求助者本身的易感性人格基础以及相应的压力情境下,由诱发事件引发的。
20.A、D项属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21.WAIS-RC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可以用来了解求助者智力情况,考察求助者有无心理发育迟滞。
22.重性精神障碍的核心症状可以表现在心理活动的众多方面,比如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
23.行为障碍属于行为症状。
24.根据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遗传史是阴性;根据求助者的自述,求助者仅出现了情绪症状。社会功能不属于躯体情况。
(26-35题共用题干)
男性,20岁,未婚,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家在农村,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一弟。
自我陈述:近一年来记忆力下降,没精神看书,逻辑分析能力下降,紧张。害怕考试,害怕老师为难我,睡不好觉,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食欲下降,身体也比以前瘦了,曾去医院检查过内科和神经科,吃过一些药,没有效果。这半年比以前更严重了,才来心理科看病。
了解资料:求助者的家长叙述:自幼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为了让自己上大学,姐姐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因为自己皮肤黑,同学起外号叫小泥鳅。上了大学后,拼命学习,立志要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改变家里的境况。
咨询过程:首先经过收集资料。了解到这个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心理上的情况:一方面内心有些自卑、胆怯,怕比不上别人。另一方面又很自负,觉得别人不比他聪明,有时也看不上教得不好的老师,难免对有些老师的态度不够尊敬,但内心也害怕被老师处罚,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认知上有了改变,症状有了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考试。
提问资料四:
求:其实我怕老师为难我。
咨:你得罪过老师?
求:我没有得罪过他,他教课不好,同学们都不满意,有的人到学校领导那里反映过,他以为是我反映的。
咨: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是你反映的?你有什么根据呢?
求: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他上课我总爱问些问题,他不会,就以为是我故意刁难他。
咨:原来如此,你担心老师为难你,虽然你拼命念书,但越念心里越急,担心将来的后果,所以每天很紧张。
求:您说的对,我白天念书效率低,晚上就熬夜,躺在床上还在想方程式,睡不着。晚上睡不好,第
二天又没精神。我想如果我不那么紧张了,念书效率可能会高。
26.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是( )。
A.生理方面
B.心理方面
C.人际关系方面
D.社会功能方面
27.对待求助者的隐私,心理咨询师应该( )。
A.平和对待
B.不去探究
C.不要评价
D.不理不问
28.从心理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是否存在生活事件
C.对现实问题有无错误的评价
D.心理发育过程中有无错误观念
29.从社会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 )。
A.价值观念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B.生活事件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C.人际关系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D.教育背景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30.在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资料时,应该( )。
A.不涉及求助者隐私
B.选择恰当谈话内容
C.处理好敏感的问题
D.先易后难逐渐深入
31.求助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也可以看作是( )。
A.本人的社会适应程度
B.本人接纳社会的程度
C.本人精神症状的改变程度
D.本人行为问题的残留程度
32.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 )的人之间。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33.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 )。
A.通过动物试验
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
D.通过演绎式的方法
34.心理诊断一词,最早是( )提出的,这一概念当时专用于精神病学领域。
A.冯特
B.罗夏
C.罗杰斯
D.皮亚杰
35.狭义的心理诊断包括( )。
A.对正常人的知、情、意及个人特点进行评估
B.对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心理评估
C.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评估
D.相关的医学诊断
正确答案:26.B;27.AC;28.ACD;29.BCD;30.BCD;31.B;32.AC;33.D;34.B;35.BC 解题思路:1.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他的不合理的认知,属于心理方面。
2.对于求助者讲述的秘密、隐私,咨询师应给予尊重、保护,不应随便外传。对于求助者暂时不愿透露而与咨询密切相关的隐私,咨询师应耐心等待,不可强迫讲述。至于与咨询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隐私,咨询师不得随便干预,不可出于好奇而去探问。
3.从心理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4.从社会方面探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该分析:①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②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③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5.在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资料时,咨询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比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求助者,咨询师若发现问题十分复杂,就可以先谈容易感觉到、把握得住的内容,再逐渐深入。如果问题比较隐秘,可以先谈一般的,让求助者有个适应的过程。
6.求助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也可以看作其本人的社会适应程度。评估社会接纳程度时,主要评估求助者的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内容包括跟人的来往,学习或工作方面的表现,跟家人的相处,或者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与能力等。根据这些行为的表现,可以综合地判断社会生活的适应程度,并作为咨询效果的指标之一。
7.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讲,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8.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9.心理诊断一词,最早出现在M.罗夏的《心理诊断》一书中。当时他提出这一概念,专门是用于精神病学的。但是,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医学范围,在临床心理学中,成人和儿童的智力测量、人格倾向的测定、能力和各类偏常行为的测定工作也都被涵盖在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由于社会的激变而发生种种心理障碍,这时,也把鉴定和区别各种情绪障碍的手段称为心理诊断。
10.随着情况的复杂化,心理诊断虽然在内涵方面仍然是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来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但这一概念在外延上却发生了分化。那些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被称为广义的心理诊断。而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被称为狭义的心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