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技能选择题

发布时间:2012-06-06 共1页

技能选择题
一、技能选择题
(1-7题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31岁,大专毕业,无业。
案例介绍:刘某从半月前开始,不知为什么,在街上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就会掉头往回走。现在从家里出来后,就在街上走来走去,回不了家。为了解决出门后回不了家的问题,被家属送来就诊。家属反映情况:刘某大专毕业后曾在一家酒店工作,后因报酬问题辞职,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未婚。2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觉得精神无寄托,开始信奉基督教并认了教父、教母。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一段对话:
咨询师:你今天来需要我向你提供什么心理帮助?
刘某:我特别害怕街上汽车鸣笛的声音、汽车刹车的声音。我觉得我不是用耳朵在听,好像是用脑袋在听,别人听到的是一个声音,我听到的是很有层次的多个声音。
咨询师:你是用脑袋在听?
刘某:是的,我害怕听到那些声音,听到后我的脑袋有几秒钟是一片空白,我就不知道我出来是干什么来的?
咨询师:你还有什么问题?
刘某:我父亲两年前去世了,是我害死的。
咨询师:因为什么这么说?你父亲去世前的身体状况如何?
刘某:我父亲有肝癌和肺气肿,但一直治疗得很好。是我那时状况不好,所以在主面前祷告不灵了。
咨询师:你父亲的病情和你的祷告有关吗?
刘某:是的,我父亲相信我和依赖我。可我在主面前祷告不灵了,所以就是我害死的。
咨询师:让家属带你到精神医院做做检查好吗?
刘某:我不想去,我也听到过别人这样说我。
1.刘某的症状中有(   )。
A.自罪妄想
B.幻触
C.夸大妄想
D.幻视
2."我父亲两年前去世了,是我害死的"提示刘某存在(   )。
A.主客观相一致
B.妄想
C.主客观不统一
D.幻觉
3.,刘某的异常心理症状包括(   )。
A.思维内容障碍
B.思维贫乏
C.感知综合障碍
D.思维迟缓
4.该案例中刘某的幻觉属于(   )。
A.内脏幻觉
B.真性幻觉
C.躯体幻觉
D.假性幻觉
5.心理咨询师了解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   )。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B.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C.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D.对变态人格进行有效的咨询
6.心理咨询师结束谈话后应将诊断结果告知(   )。
A.求助者本人
B.求助者的领导
C.求助者家属
D.求助者的朋友
7.本案例中刘某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
A.恐怖性神经症
B.严重人格障碍
C.严重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

 

正确答案:1.A;2.C;3.AC;4.D;5.C;6.C;7.D 解题思路:1.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甚至觉得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刘某认为患有肝癌和肺气肿的父亲的去世与自己有关,属于自罪妄想。
2.刘某父亲的去世是由于疾病,因此,提示其主客观不统一。
3.刘某存在自罪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同时求助者还存在幻觉,属于感知综合障碍。①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要点之一。②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
4.①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②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刘某认为自己用脑袋在听声音,属于假性幻觉。
5.心理咨询师了解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A项是精神科医生了解心理异常症状的目的。
6.刘某的自知力已经丧失,并且存在妄想和幻觉等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因此,在咨询结束后,应将求助者的诊断结果告知求助者的家属以及时转诊。
7.刘某的自知力已经丧失,并且存在妄想和幻觉等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因此初步诊断为精神病性问题。
 
(8-23题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独生女,漂亮高雅。上大学时与同班同学恋爱,毕业后结婚,两人感情好,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一天听到婆婆告诫丈夫:"千万别怕老婆,得管住她,活儿让她多于。"求助者听了虽然很生气,但为了丈夫还是忍住了。还有一天晚上,求助者和丈夫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起来,气氛还算平和。后来婆婆进来"旁听"两人斗嘴,为顾全面子两人都突然绷紧面孔,提高嗓门。结婚一年多以来这种事情时常发生。近一个月以来,下班不想回家,失眠,食欲下降,胃不舒服,体重降了十多斤,做胃镜未查出问题。求助者不知如何为好,内心很矛盾,也很痛苦,主动前来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在婆媳问题上,你需要我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呢?
求助者:情况我都说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告诉我吗?
咨询师:对这件事你想怎么办呢?
求助者:我也不知道,所以就来咨询了。
咨询师:那你现在思考一下可以吗?
求助者:我早想过了,但我想不出来什么。
咨询师:那你能说说你都想了什么吗?
求助者:我想和婆婆搞好关系,婆婆别老是干预我们夫妻间的事情。我想和她分开过,那样我就要买房子,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况且丈夫是独生子也很孝顺。我现在都烦死了,为这事吃不下、睡不着,工作也没精打采,什么事也不想干。我今天来就是想让你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先试想一下,如果你去商场买衣服,漂亮的衣服很贵;而便宜的衣服又不漂亮。你说你怎么办啊?
求助者:我既要漂亮的衣服,还不想多花钱。
咨询师:想要漂亮的衣服还不想多花钱,那怎么办呢?
求助者:(沉默)没法办。
咨询师:没法办,但又必须买一件,怎么办?
求助者:(沉默)只能选一个。
咨询师:选哪个?
求助者:我可能会根据我的经济能力来选择。
咨询师:你想想,你不知道是和婆婆生活在一起还是分开单过,不就是像买衣服一样吗?因为两个各有利弊,你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你是想选哪个都只要利,不要弊,是吗?
求助者:好像是这样的,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说我太追求完美了吗?
咨询师:你觉得呢?
求助者:我懂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咨询师:你看,通过心理咨询,你获得了成长,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我为你高兴,你最后怎么选,告j诉我一声好吗?
8.该求助者目前主要的心理问题是(   )。
A.认知错误
B.内心冲突
C.夫妻关系
D.婆媳问题
9.该求助者产生的情绪症状有(   )。
A.强迫
B.焦虑
C.恐惧
D.疑病
10.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出现了(   )。
A.社会功能受损
B.泛化
C.社会功能完好
D.强迫症状
11.心理咨询师对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重度心身疾病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性问题
12.该求助者在咨询开始阶段的表现说明可能出现了(   )。
A.沉默
B.依赖
C.阻抗
D.移情
13.在本次咨询开始阶段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工作是(   )。
A.教育
B.开导
C.启发
D.诱导
14."那你能说说你都想了些什么吗?"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   )。
A.参与
B.合理化
C.面质
D.具体化
15.心理咨询师在求助者的回答中了解到的资料包括(   )。
A.家庭状况
B.工作情况
C.情绪症状
D.经济状况
16.心理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求助者"该怎么办",表明心理咨询师要(   )。
A.促成求助者改变认知
B.促使求助者发现问题
C.促使求助者自我成长
D.促使求助者认真思考
17."想漂亮还不想多花钱,那怎么办啊?",这时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   )。
A.解释
B.内容反应
C.指导
D.情感表达
18.该求助者的第二次沉默说明求助者对咨询师的话出现了(   )。
A.阻抗
B.移情
C.反感
D.思考
19.该求助者做出"只能选一个买"的回答,表明其(   )。
A.讨好咨询师
B.受到咨询师启发
C.随意性回答
D.经过了自我探索
20.心理咨询师在利弊分析中让该求助者明白她是在(   )。
A.追求完美
B.出现了对抗情绪
C.自找烦恼
D.出现了焦虑情绪
21.心理咨询师在最后一段话中使用的技术包括(   )。
A.内容表达
B.内容反应
C.情感表达
D.情感反应
2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结束时对该求助者的要求表明其出现了(   )错误。
A.技术
B.理论
C.共情
D.理念
23.心理咨询过程中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包括(   )。
A.从终极目标着眼
B.由具体目标出发,确定终极目标
C.以具体目标为指导,实现终极目标
D.从具体目标着手,实现终极目标

 

正确答案:8.B;9.BC;10.AB;11.A;12.C;13.C;14.D;15.ACD;16.C;17.B;18.D;19.BD;20.A;21.AC;22.D;23.AD 解题思路:1.求助者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面对一个双趋冲突不知如何做出抉择而导致的内心冲突。
2.本案例求助者为婆媳关系心烦,失眠、头痛,食欲下降,胃不舒服,体重降了十多斤,同时,害怕自己得了胃病,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BC。
3.本案例求助者为婆媳关系心烦,失眠、头痛、食欲下降……,说明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情绪反应也出现泛化。
4.求助者主动求治,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的心理冲突由现实的刺激引起,与求助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属于心理冲突常形。求助者的负性情绪只针对婆婆,未泛化到其他人或事,同时病程较短为1个月左右,因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5.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实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它可表现为对某种焦虑问题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本案例中,咨询开始阶段,面对咨询师的提问,求助者回答"我也不知道,所以就来咨询了。""我早想过了,但想不出来。"是对焦虑问题的回避,出现了阻抗。
6.对于咨询开始阶段求助者出现的阻抗,咨询师用启发的方式,帮助求助者进行自我暴露,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
7.具体化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的咨询技术。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的咨询技术。

9.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自我成长的过程。
10.内容反应技术,也称"释义技术"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案例中,咨询师的话是对求助者想法的整理与概括。由此,可判断答案为B。
11.求助者的第二次沉默后,与咨询师的对话,表明求助者已经可以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求助者的第二次沉默时出现了思考。
12.求助者做出"只能选一个买"的回答,表明求助者在咨询师的启发下,经过积极的自我探索,已经可以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获得了自我成长。
13.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在面临两个有吸引力的目标,而只能达到一个放弃另一个时,由于无法抉择而产生的,其实质是求助者追求完美的不合理信念的结果。
14.内容表达技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案例中,"你获得了成长,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是咨询师将求助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反馈给求助者,属于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技术就是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案例中,"我为你高兴"是咨询师将自己的情感状态向求助者表达,属于情感表达。
15.心理咨询师只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涉及引起心理问题的现实生活问题,心理咨询师的这句话表明心理咨询师犯了理念错误。
16.心理咨询从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标(求助者的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到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标(解决目前的情绪、行为问题)的连续体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心理咨询应该从终极目标着眼,从具体目标着手。由终极目标出发,确定具体目标,以终极目标为指导,实现具体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终极目标。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