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化
(一)掌握城市化的原理
1.城市化的概念
概括地讲,城市化的概念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诺瑟姆(RayMNortham)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1)以城乡人口迁移为特征的“推拉说”
(2)以社会(包括政策)的干预和调控为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式
(3)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熟悉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伴随大城市化的趋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仅使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大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之为生计城市化。这些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进入内城贫民窟区,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缘的木屋区。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两重性。
(三)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
当代中国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是自下而上型;三是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是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四)掌握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例。目前,统计上比较困难,使用不广泛。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三、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了解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w (二)掌握地理位置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城市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1.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2.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和河口。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伴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快速高效的航空运输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手段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地理区位,促进了国际性大都市的形成。
除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以外,社会经济历史基础、信息技术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