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职能与分类
(一)熟悉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它服务的对象来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这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2.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主要有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和最小需要量法
3.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掌握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另一是城市为城市本身包括其居民服务的作用。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叫做城市的辅助职能。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三)熟悉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城市职能分类中最早使用的方法)
代表人物:英国奥隆索(M.Auronsseau)。
2.统计描述方法以1943年发表的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最负盛名。
3.统计分析方法1955年纳尔逊(H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影响十分深远。其目标是试图提出一种客观的、统一的、能被其他人检查和理解的量测方法,来确定城市所承担的足以高出常态的主导职能。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四)熟悉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中国城市厂业职能分类采取了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形成由大类、亚类和职能组共同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大类反映我国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亚类反映城市干业职能的基本类型,职能组则是对亚类城市更详细的分类。
第十二讲
五、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一)熟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可以分为人类生态学、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
(二)熟悉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可定义为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根据一般对城市形态作为城市用地空间表现的几何形状的认识,城市形态由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要素组成。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等都对城市形态有很大影响。
(三)熟悉城市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心圆环模式”中提出的。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和万斯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
1955年,墨菲、万斯和爱波斯坦经过对8个城市CBD的研究得出,若将CBD内的商务活动以圈层划分,则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四)熟悉城市边缘区首次明确承认城市边缘带的是德国学者路易斯,他在研究柏林城市结构时认识到这种现象。其后,不少西方城市地理学家从城市地域结构的角度,指出了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带或过渡带。奎恩和汤姆斯提出大都市区三地带学说,即由核心到外围分为市街密集的中心区域、郊外的城市边缘区和市郊外缘广阔的腹地,明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术语。
据鲁斯旺等的意见。城市边缘区一般为城市建成区以外10km左右的环城地带;伯里安特认为是从城市边缘向外延伸6~10英里(也即相当于10~16km)。我国学者,华东师大严重敏教授认为,可以以城市建成区半径为划分依据,如建成区半径为5km,以向外延伸5km环带作为边缘区范围。
城市边缘区具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对城市的依附性等特点。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其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