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辅导:城市规划师之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二、社会发展
    (一)熟悉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即指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
    (1)社会需要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要;第二层次,安全需要;第三层次,友爱需要;第四层次,尊重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得到高效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新的需要成为现实行为的推动力,社会在人类不断去追求满足自身新的需要的过程中得到运行的动因与力量,使其运转过程具有持续性。
    (2)社会互动社会互动行为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感性活动。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能得到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结成的这种合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社会系统运行的平衡性、协凋性以及方向性。
    (3)社会管理与控制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就是通过有组织地利用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管理、调节与约束的过程。社会管理与控制由实施控制的机构,控制规范体系——制度以及控制手段与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
    (4)社会变迁与进步社会学研究中把社会的日新月异、新旧交替现象称为社会变迁。它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熟悉社会控制“社会控制”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Rose)首次提出来的。罗斯认为,在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坏,对人的行为不再起约束作用,出现了越轨和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必须有一种新的机制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新的机制就是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调适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三)熟悉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均衡论。
    (1)熟悉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即人们为了调控社会运行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而对社会的有关系统、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规划。社会发展指标就是描述和评价社会整体及各方面存在和运行状况的项目及其数值(包括数字、图表、符号等)。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个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系统的存在和运行状况,必须采用—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项目所结合而成的社会指标体系。
    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一)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主要有景观学派、社会生态学派、区位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以及时间地理学派。
    (二)熟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由于经济、人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当今最重要的经济变化是新的劳动地域分工,这就是国际性或国家尺度的劳动分工以及跨国企业的世界性经济支配。其典型表现类型是,高附加价值的金融、贸易公司总部职能集中于世界城市的中心部,办公职能和研究开发职能集中在世界城市的郊区,而生产部门则广泛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最重要的变化是经济结构的软化。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空间结果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西欧、北美工业中心地带的许多城市的非工业化;二是大城市圈内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离心化;三是一些大城市成为专门生产、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世界城市化。人口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三个方面。
    影响城市形态及其结构变化的力量主要有二:分散力与集中力。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