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以“新挑战、新机遇、新模式”为主题,吸引了500多名水业相关人员参加,共同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4万亿投资背景下城市水业的去向。城市水业的发展受到住宅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等等政府多个相关部门政策的影响。作为一个公益性质很强的行业,城市水业可能比一般行业更关注宏观政策的走向。相比往届,三个“新”字似乎预示着我国城市水业的发展“春光明媚”。
城市水业发展之现实
过去的2008年里,城市水业在变化的宏观政策中随波起伏。“节能减排”政策受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上受到一定制约,面临保增长下反弹的压力;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虽对污水处理领域青睐有加,但供水领域被排斥在投资拉动之外,且2/3资金需要地方配套的现实也给水业融资带来压力。具体到水业市场环境,2008年下半年新增的60亿政策性资金对城市水业尤其是城市污水领域的注入,使整个水行业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国进民退”的趋势,外资则相对沉寂。这一点从本届战略论坛上颁发的“2008年度十影响力企业”榜单中就可以看出:前三甲均为国有控股,世界水业巨头威立雅则第一次跌出前五。(城市规划师)
社会整体水价偏低成为水务发展的瓶颈。中国人均淡水资源缺乏,污水处理价还是偏低。一般情况下,全球一个家庭的水费支出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到5%,但是我国2007年只占1.09%左右。比如深圳市水价,每立方米是1.9元,污水处理价是每立方米是0.9元。过低的水价使深圳水务集团利润无法实现规模的同步增长。另外水务投资市场的过度竞争也背离了行业的价值。在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很多城市的政府用高投入当作水务改革的首要目的,更倾向于以报价排名低,而不是合理报价,偏离了行业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一些报运营水价的投资项目中,价格被压得很低,致使水价不足以支持运营成本,使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更不好的是出现了运营商在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而且恶意偷排污水等现象。
公共财政在市政建设上的投入萎缩。保增长离不开市政投资,但事实上,国家公共财政在市政建设上的投入正在快速递减。有数据显示,1981年中央拨款占市政投资建设的26.5%,1991年骤降为5%,而到2007年时,这个数字已经变成0.8%,尚不足1%。如今,国家4万亿投资仍量投向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在市政设施上的投资非常有限。对于城市水业来说,获得关注的也仅有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供水领域被排除在投资拉动之外。
整个水资源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事实上,“水资源”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才提出,1988年的水法中才有“水资源管理”这种说法,而如今,全国水利工作会上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显示:整个水资源的状况已经到了要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的阶段。因此,水利部编制了《城市水系规划导则》,对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水问题如防洪供水安全、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景观和水文化重视不够等提供借鉴和导引,作为城市水系规划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环境专业人才“有需求无就业”。尽管很多方面都反复强调城市水业能提供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然而对于高校里环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要做到无缝衔接依然存在诸多困难。资料显示,我国开设环境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200多所。新浪网罗列的2008年十热门专业中,环境相关专业因为环保产业的巨前景占居其中一席。然而从就业现状来看却差强人意。有数据表明,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率不足33.56%,研究生就业率不足78.5%,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这种“有需求无就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改革很慢,但产业发展很快”,滞后造成的匹配不佳难以避免。各学办的环境专业非常泛,导致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上岗后能得到很好使用的情况比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
另外,水务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是技工,这与现在高校的培养模式也有差异。学里教的东西可能并不一定是工作需要的,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仅存在于“叫好不叫座”的环保行业,也存在于任何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