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十)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4页

  1.6.中国古代城市的革命性进步——市坊解体与街市的形成

  1.6.1.中国古代城市的一次解放与进步

  宋代东京街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步中出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前,还较少见到有过对它如此集中的关注及对它全面认真的剖析,也未对它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评价。

  在汉语词源上,“城市”一词由“城”和“市”组合而成。这种组合的完成,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的产生,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两种具有代表意义的实物元素,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城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性质和商业功能。

  资料显示,在战国众多的都会之中,商业发达,市场景象十分繁荣。出于安全及管理的需要,这时出现有集中封闭式结构的市,并订有相应的市场制度,开了中国古代城市封闭式市制的先河。进入封建社会,从西汉长安到隋唐洛阳、长安,这种市制形式又沿用十一个世纪,一千一百余年之久。

  如此漫长的历史跨度,市制的长期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直接的原因却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不力。

  总结历史,城市的发展进步是政治军事色彩逐渐褪化,经济功能逐步增长的过程。而城市经济功能增长的第一步,就是商业的发展,而后是工业的发展。当这两者在城市中迅猛发展起来以后,都给城市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实现城市的进步。在西方城市发展史上,前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十四~十八世纪之间,后者发生的时间是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可以认为,商业的推动和产业的推动一样,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到宋代,迎来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突出的就是商业的发展,对此,中外学者都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誉之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商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突破式的变革,典型的标志即是城市的市制与坊制的解体,街市的产生,这一切,完整地体现在北宋的都城东京身上。坊市解体,街市产生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一次解放,不单是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重要的在于引发了城市的功能性质、物质要素、结构布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嬗变,由此,中国古代城市向前发展了一步。并且,城市的发展又在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而深远的影响。

  1.6.2.坊市解体的原因

  (1)政策因素

  在政策上,宋初的七十余年,为了迅速恢复遭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统治者除了扶助农业生产外,对商业也给予了积极的保护和鼓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冗兵、冗吏、冗费”的消耗下,历尽艰辛开创的小康局面很快丧失殆尽,到真仁朝时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这个看起来好似戏剧般的转化,实则蓄含着必然性,根源在于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

  首先,“三冗”的形成就与中央集权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农业生产为此而遭到了很的破坏。比如,为了补偿官僚在政治权力上的失落,朝廷给了他们许多经济上的利益和特权,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便暗含有这层意思。结果,造成批农民丧失土地。在“三冗”的耗费下,国用日蹙,敛财最为急务,于是宋朝政府将以前各个朝代增加收入的办法都加以改造利用,并且还创造了一些新的聚财敛财之法。但支费实在太,敛财之术也就不能不越来越深刻,几近不择手段,竭泽而渔的程度,这就使得宋朝的赋税格外沉重,农民不堪负担,逃离土地。冗兵之患则不仅在于虚耗国库,还在于夺取了批农村劳动力。《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载“景佑初,患百姓多去农为兵,诏臣条上兵农得失,议更其法”。可见仁宗景佑初年(1034年)就已觉察到募兵害农的危机。欧阳修的时论《原弊》痛陈仁宗康定年间(1040~1041年),年轻力壮的男丁都被吸引到军队里去了,田地里只剩下老弱者,生产力为此为降低。

  凡此种种,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一派落寞,将宋初扶农的成果为减损。太宗末年陈靖上疏言:“京畿之地,南北东西环绕三二十州,连接三数千里,其田之耕稼者十才二三”[1]。仁宗康定年间欧阳修讲:“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请举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辟者不知其数,非以土之瘠而弃之也,盖人不勤农与夫役重而逃尔”[2]。仁宗末年苏辙进策又言:“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颖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而地至肥壤”[3]。不仅京畿,京西一带在北宋前期百余年中农村经济状况不佳,川蜀江浙等地区也是同样。

  本来,自耕农形态是封建社会发展的最佳形态,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够进行扩再生产,从而发展社会经济。在土地被兼并和沉重赋税的压迫下,他们批脱离土地,等于自耕农形态的分崩离析,不仅是生产力的破坏,又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恶性循环地影响农业生产。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乃立国之本,国用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宋朝的财政状况十分紧张,农业生产又遭破坏,无力支撑局面,因此不得不多方搜敛,商业成了统治者倚靠的一个重要的财政支柱。这就是宋朝放宽抑商政策,形成商业发展态势的主要背景。

  在商业发展的潮中,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特别是官僚权贵的经商活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东京城中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作用。

  由于首都地位及城市经济的发达,东京人口众多,超过百万以上,最盛时达15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央集权政策进一步加重了东京的城市负担,主要是在东京集中了批的军队,其次农民量流向城市也与之有很的关系。在巨的人口压力下,对给养和物资供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根本无法应付,于是在汴河两岸首先兴起了许多行市,并逐渐在全城扩展。这些行市与邸店一起,成为街市生成的又一个基本点。

  集中财权为皇家的奢侈提供了极的便利。从北宋中期开始,皇室生活已趋奢华。兴土木,婚丧嫁娶、祭祀赏赐、日常开支,浪费惊人。这种习气从上到下,一直感染到黎民百姓,一时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东京是这种时尚的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总结下来,邸店和新兴行市是东京市制解体、街市形成的两个突破点,奢华的城市生活是一股强的推动力,最终造就出了血肉丰满的街市。这一切既与北宋的中央集政策权有紧密的联系,也与东京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宋代经济性城镇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2)地理因素

  宋代之前,中国都城在地理上有两特征:一是深入富庶的农业腹地,即通常所说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军事上凭有险要。这两个条件培育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堡垒”特征,经济上的功能则十分微弱,封闭的市制在这种情况下得以长期延续下来。

  而东京在地理上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凭着交通上的优势取得了首都的地位。为了获得军事上的保障,采用了“以兵为险”的策略,在东京屯驻重兵。而为了养兵,维持首都地位,取得东南的物资又至为重要,这些物资主要靠汴河水路运来,数目庞,所以汴河两岸地带变成集散和调配的枢纽,产生众多接待商货的行市和邸店。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