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房价刹不住车,仍一路高歌猛进。根据中国房地产研究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报告,截至今年10月,北京市的平均房价已达到每平方米16057元,比1月份时10403元的平均价涨了54%。在上海,10月份的平均住房价格为16954元,自1月份以来上涨了22%。而江苏省内楼市“标杆价”已经冲到了55000元/平方米。然而,这是悬在高空的房价,因为投资乃至投机的购房行为已渐趋普遍。
按照业内的通常说法,一个投资比例15%左右的市场是较为健康的,当投资比例超过30%,就应引起警惕,而现在不少楼盘已跨越50%的投资“红线”,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一个充满投资与炒作意味的市场能走多远?
时下,手中有一点闲钱的市民已经不再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少得可怜的利息作为首选的投资项目。伴随着房价涨势一浪高于一浪,很多投资者对于投资房产产生浓厚的兴趣,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更是催人出手,投资房地产正成为许多投资者十分看好的投资渠道。
随着福利分房政策的终结,农民进城人数急剧增加,进一步促使城市商品房需求出现“井喷”行情。1998年以来,在国内许多城市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沐浴在房市价格急剧攀升的一浪高于一浪的“幸福时光”之中,真切地感受着房地产业流金淌银般的“财富效应”。与股市上资产急剧“缩水”形成鲜明对比,房地产价格却一路攀高,从而极大增强了人们投资房产的信心。在许多人眼里,投资房地产是一桩“只赚不赔”的买卖,很多人不惜举债投资于房市。炒房者惯用的手法无外乎有两种,或是在楼盘内部认购时定好房子,在正式签订购房合同之前再将房子转手倒卖,从中赚取差价;或是先“吃下”一套至数套有“升值潜力”的房子,待房价上升后再抛出去,从中获取溢价款。值得关注的是,与楼市日趋火爆景象相比,在不少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却出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如沪上的房屋租赁价格平均跌幅已高达30%~50%,尤其是高价房的租金,跌势更为明显。租金下跌意味着投资回报缩水,回报缩水便会影响到投资性购房的需求,而此类需求的抑制,又会促使市场抛盘套现,抽离资金。
笔者认为,当前日渐火红的投资性购房理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经验表明,投资性购房应该控制在20%以下,否则,过度的投机性“炒房”将有可能进一步放大房市风险,演变成一个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