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环境心理学对城市地块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3、地块分析

  3.1地块特点本文所分析的区域位于上海老城厢的豫园社区内,该社区占地仅0.76平方公里,有居民1.7万户,人口5.4万,人口密度为全市之最。社区内包括上海中心城区中唯一一个集商、旅、文为一体的豫园商业旅游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繁华的商业网点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每天平均接待近10万人次。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必然对身处其中的人对周边环境的感觉和认知产生影响。其印象主要有二:拥挤,密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2]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比如每年的旅游旺季期间,豫园商业区的游客几乎摩肩接踵,但人群整体的感觉是热闹、繁华,并未觉得难以忍受。

  对于一块整体看来无区别的地区,环境认知很重要。从环境心理学来讲,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3.2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其中,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亦为对此空间五要素宣传的最使著名的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研究中运用的最广泛的手法。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对于本地块来说,既包括周边广为人知的方浜中路、安仁路、福佑路和旧校场路,也包括内部的相对知名度低的百翎路、豫园老路、凝晖路、九狮路、粮厅路和三林路。这些道路圈定了一个小组团的地理范围和界限。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本地块的边界既有主要道路组成,也由豫园、城隍庙的边界共同组成。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本地块中的主要区域为豫园和城隍庙。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本地块中,方浜中路相对地对城市交通功能更为重要。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本地块中如上海老街的牌坊、豫园商业区门等等。从对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来看,有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个体的社会阶层及一些个体差异特征都会影响认知地图的特点。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比上海其他地区居民认知程度高,上海其他地区居民又比外地来的旅游者认知程度更高。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也有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这不能不说与受教育程度有所关系。

  另外,在个体差异的各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这一点从本次调查出行的男女同学身上便有所体现:男同学们总是能在曲曲折折的行进之后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女同学则稍逊一筹。

  3.3指路地图当人们来到一个空间较为复杂,视线不甚明朗的地区的时候,环境心理学上所讲的寻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需要。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它们是: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3].因此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包括现在上海的很多居住社区,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路地图。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4、小结

  本地块主要为商业旅游区,居住人口密度,流动人口亦多,人员构成较为混杂。空间分布特征均一,街道较窄,建筑高度不高,色彩较为一致。由于有豫园和城隍庙的存在,给人的方位感较好,但局部空间彼此过于相似不易分辨,易造成地点混淆判断混乱。从环境心理学来讲,空间整体比较喧闹,对人心理容易形成一定的刺激,既促进了来者购买欲,强化了一系列群体行为,但同时空间较为狭长、曲折,易形成焦躁感,对长时间逗留的人是一种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剑涛。简析当代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05(2)

  [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刘宛。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城市规划汇刊,2003(1)

  [4]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上海市政府网站

  [7]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