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3、现代住区环境设计的误区现代城市给人们提供了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住区。
有片的绿化,宽阔的小区道路,开敞的社区广场,气派的住区会所,但是人们依然感到不满,依然存在一片片的批评声,这是为什么?人们对明亮的阳光、绿地视而不见,偏偏缅怀曲折幽暗的街巷;对设备齐全,华丽端庄的住宅区不屑一顾,偏偏怀念那拥挤旧陋的“杂院”[6].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遭到了扭曲?是设计师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还是住区只是披装了华丽外衣的牢笼?我们遗漏了人类生活最简单的情感———邻里情感,忽视了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群体空间的塑造。
工业革命后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衰败。建设者的反思促使城市片的推倒重建,片旧区在“美化环境”的呼声中被新的楼房、住区所替代。发展商们,设计师们注重的是建筑的形体更新“但是实物的异换却不包括精神文化的升华甚至保存”[7].千篇一律的设计削弱了住区的地方特色和环境的可识别性。
城市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就是城市建设与空间形态导致的城市人际关系的淡漠。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自然而然产生的需求层次。其中社会需求包括人们对感情、对爱以及归属感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来自家庭及亲人,还包括来自单位、社区的关怀。
随着我国住房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社区已开始由“单位型”社区逐渐向“契约型”社区过渡。而契约型社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区居民们来自社会的不同行业与不同层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以富有引导性的又极具便利性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为媒介,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闲暇时间最常接触的室外空间,在对人们休闲行为与相互情感交流的引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师不仅仅是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同样还要为社会人提供生活家园。我们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需求,还要是群体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塑造美好、有趣的居住环境,还要为住户提供完整、完善、健康、娱乐的群体交往空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人对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的认同感,创造浓郁的生活气息。
4、设计引导邻里情感的回归
居住区里的庭院场所是人们常常逗留的户外活动交流空间,存在行为言语的交流才会促进居民相互间情感的交融,因此,住区庭院环境设计是使居民重拾邻里情感的重要环节。我们对于庭院的理解最初是基于空间限定的方式形成的,对自然空间限定的程度的不同,造成了空间的性质变化,也因此吸引了各种不同情感的汇集与碰撞。不同的交往群体、不同的交往活动内容,甚至是不同的活动时间,都是选择不同的交往场地的依据,而住区庭院环境设计要作到的便是最限度地创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并且隐含着不同情感行为导向的空间,为居民活动提供最自然的物质支持。
居住区的庭院场所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不同的各种空间,满足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活动对空间的不同要求,增加住户在公共空间逗留与交往的时间。
(1)望:“望”即为“观”。
观看是人们欣赏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在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得以实现,同时在各自的单元室内也应该得到满足。住区环境设计除了在公共空间整体布置中设置令人赏心悦目、放松视觉神经的各种绿色景观,还应该注意在户外各个停留空间对应的可视方向对景观进行精心的设计,满足视觉要求,也为人们的交往和户外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室内的景观,则应该最程度地使更多的住户可以在室内享受区内的美丽景致。
(2)闻:“闻”即为“听”。
忙碌于都市的人们厌倦了嘈杂的汽车声,人群的喧嚣声,回到住区回到家中,只盼望享受自然般清丽的声音。小溪流水的叮咚,微风轻拂树丛的悉娑,还有丛中小虫小鸟的鸣叫,都让听觉获得休息,紧张的心绪得到解脱。
(3)问:“问”即为“交流”。
交流是评价社区环境设计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标准,公共环境的精心设计旨在创造最宜人的交流场所。要创造交流就必须先创造可以停留的空间,所以户外空间中可以供人修憩的设施很必需。座椅、石块、甚至是材质良好,高度适中的花坛围圈,尤其是可以遮荫的凉亭和树,都能为人在闲谈或娱乐时提供一个舒适的停留空间,花坛、水池边沿可作为非正式坐具设置,不但有良好的景观,还有惬意的情调,往往气氛活跃,发生交往的频率很高。
交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因此环境设计必须在满足公共的,开放式的聚集交流场所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些私密静思空间的创造。这类型的空间可以通过不同高度的绿篱、阶梯、单座设施等手段塑造。
(4)切:“切”即为“行为体验”。
人们在住区户外空间的活动是空间最具活力的因素。这些行为一般可以概括为“行走”与“玩耍”。
行走是人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跑步、走路、散步……。不同的形式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住区里的人们常常喜欢在饭后黄昏到庭院里散步,这种行走对空间有比较强烈的依赖性,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路面材料以及道路的坡度都会使散步的行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青翠的树丛,潺潺流水,干净的碎石小路都会给游人舒适恬静的氛围感受,空旷无依的片板石铺地则会减弱行走者的方向感和增加孤独感。
另外,玩耍是可以激发人们心理与生理活力的一种行为方式。老年人嗜好的棋盘斗智,中青年人需要的健身器械,还有少年儿童沉迷的游戏设施,秋千、滑梯、沙地、吊网等等,它们可以称为环境中的活跃因素和焦点因素。这类活动设施的设置宜与私密静思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同时要与其他开放型设施以及休息设施有便捷的联系和视线联系,以此保证成人对孩童的看护,也可以方便人们在玩耍时的休息需要。
5、结语
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城市整个住区的主体,现代住区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还要从环境景观的设计上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住区人群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创造了共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今天应该反过来引领人们的思维,在住区环境的设计中创造充满趣味和人情味的交往空间,增加人群对彼此的依赖和重视,寻找情感寄托,重现当年邻里相帮相助相靠的珍贵情谊,让住区的生活更赋情趣和温情。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2002年10月。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35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
3、聂兰生、邹颖、舒平。2004年4月。21世纪中国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学出版社。78
4、赵舰。2004年。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4卷第12期:187
5、尹素娟、石平、何建宏。2005年3月。居民行为与住区庭院的场所设计[J].山西建筑。31卷第5期:22
6、梁建华。2004年。居住区的群体空间[J].中外建筑。第3期。114-116
7、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