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桥梁博士算先张法,本来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大家都是在拟和,有先天的不足!
1)无法考虑传递长度(特别对长筋),也无法拟和。
2) 关于失效长度(有效预应力长度)的拟和,可以按照长度不同建立不同的钢束,单元划分有2种,第1种根据失效点划分(我一般用),第2种不考虑钢束,注意相关单元。2种方法对结果有影响,一般影响不大。
3)最好考虑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考虑铺装受力,一般标准图推荐)单元截面的不同。
4)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应力损失的拟和。
(1)S2--桥梁博士是按钢束长度算的,先张法按工厂1次长筋算的。
(2)S3--桥梁博士不能计算,可手算(按规范简单)
(3)S4--桥梁博士一次张拉,理论不产生,但先张法有的,可以手算。
(4)S5--与控制张拉应力有关。
(5)S6--没话说。
所以1)成孔面积设成0
2)管道磨阻系数及局部偏差系数也设成0
3)控制张拉应力最好不要变(将直接影响S5的值)
4)我的办法将S2 S3 S4计算后(都很简单,S4麻烦一点),统一通过S2考虑,即调整压缩变形值。
对《 用桥梁博士算先张法板梁的一些思考》中S4的看法
S4是有的,但由于钢筋与混凝土在松张后已经共同作用,因此该部分损失对构件内力的影响约=0,(仅有毛截面和换算截面差异),不考虑S4的结果是钢筋永存应力偏高,但混凝土应力正确,如果将S4模拟到结构后会导致混凝土应力计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