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水葫芦现状调查及处置情况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一、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工作,层层签订了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将湖泊保护治理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2007年修订了《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加大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初步构建了环湖污染治理与管理的防治体系。“十五”以来,累计投入3.24亿元,实施了32个杞麓湖水污染治理项目。截止9月底,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目标责任书15个项目投入资金1.31亿元,完成1项,在建2项,开展前期工作11项,未动工1项,开工率仅为20%,为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治理项目开工率最低的湖泊。目前,杞麓湖水质为劣Ⅴ类。    
  二、杞麓湖水葫芦生长繁殖情况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属外来水生物种,是对水质净化功能较强的漂浮植物,进入杞麓湖已有几十年时间。近十年来,由于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加剧,水葫芦生长、繁殖迅速。根据200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玉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的《杞麓湖红旗河口生物净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现状调查显示,2000年仅红旗河入湖口近岸区域水葫芦面积达14公顷(210亩)左右,长势丰茂,植株高达30~70厘米,盖度达95%以上。据测算,杞麓湖全湖当时约有自然生长的水葫芦2000余亩。为削减杞麓湖红旗河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沿岸带水质和生态景观,通海县于2002年5月实施杞麓湖红旗河口水生植物减污试验示范工程项目,在工程区内浮叶植物养殖区对自然生长的水葫芦进行圈养。2005年又实施了杞麓湖红旗河口水生植物减污二期工程和杞麓湖湖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对部分水葫芦进行了圈养。目前,杞麓湖内生长着约3200亩的水葫芦,其中,红旗河口至调蓄水隧道口约1340亩(人工圈养的有259亩),二街、马家湾、义广哨片区约1560亩,其他片区约300亩。目前,水葫芦已成为杞麓湖内最大的植物种群,大部分处于无固定、乱漂浮、无管理状态&考&试大$。水葫芦快速繁殖生长大量消耗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玉溪市环境监测站分析结果显示:杞麓湖水葫芦生长鲜重60kg/m2,即每亩鲜重达40t,平均含水率90%,干物质中有机质含量50.05%、全氮含量3.050%、全磷含量0.543%.计算得每亩干重4 t,含有机质2.0t、全氮0.122t、全磷0.022t.全湖3200亩水葫芦含有机质、全氮、全磷分别为6400t、3904t、70.4t.但是,水葫芦快速繁殖又造成了激烈的物种竞争,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由于管理跟不上,不能及时打捞处置水葫芦,大量的水葫芦漂集于湖面,堵塞河道口,每年秋冬季节因大量水葫芦死亡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现已成为杞麓湖内新的污染源。
  从2002年至今,通海县每年都进行水葫芦植物残体打捞,但由于每年仅投入10多万元,打捞数量有限,打捞速度远远赶不上水葫芦繁殖的速度,难于从根本上解决水葫芦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目前已经进入深秋时节,水葫芦的生长已经结束,开始进入枯萎期,正是打捞水葫芦残体上岸,实施人为移出污染源的最佳季节。如果实现打捞杞麓湖中3000亩水葫芦,可以有效移出有机质约6000t、总氮366t、总磷66t.
  三、采取的措施
  玉溪市政府在今年10月13日召开的“三湖一海”保护治理杞麓湖现场办公会上,专题研究、安排了杞麓湖水葫芦打捞处置工作,明确要求通海县立即组织对杞麓湖水葫芦进行彻底打捞,确保明年春节前完成打捞任务,并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定点圈养,定时打捞,避免植物残体形成新的污染。市、县相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采取措施,&考&试大$开展水葫芦的处置工作。10月22日已安排专业打捞公司安装了部分打捞设备开始进行打捞。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打捞方案,拟动员沿湖群众、机关干部职工、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参与打捞,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对杞麓湖水葫芦进行彻底打捞清理。打捞上岸的水葫芦部分就近利用原有沤肥池沤肥还田,部分运至有机肥厂作为生产有机肥原料。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