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3.3.1.1 降低原材料温度
(1)骨料
①对黄砂及0.5-2石子,控制其取料温度为27℃以内。在堆料仓内埋设冷却水管进行通水冷却,冷却水管采用2吋镀锌管,采用螺旋形布置。冷却水采用1台10×104Kcal/h的制冷机生产,每小时冷却水产量约为10T,水温控制在10℃左右。
②对2-4石子控制其取料温度在26℃以内。采用埋设冷却风管进行风冷的方法,冷却风管布置形式同冷却水管。风管采用花管形式,选用2吋镀锌管。制冷机械利用安装在地垄内的KCF50-TX(RLF80)型降温空调机组(20KW,当环境温度为32℃,送风温度为15℃)。
③砼闸墩开浇前一天晚上22时左右对粗骨料喷洒冷水进行充分湿润,喷洒完毕后表面立即用土工布覆盖,将骨料与外界隔离,减少外界气温对骨料温度的影响。
④地垄内安装一套KCF50-TX(RLF80)型降温空调机组进行风冷,对下料称量斗内的骨料进行集中风冷,同时对平皮带吹冷风,将皮带上的骨料进行降温,地垄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并将地垄出口(朝向南围堰的地垄口)进行封闭,只留一个40×40cm的通风窗,减少外界与地垄内的空气对流。
经现场实测,一般在外界气温为32~35℃,骨料仓面不采取任何措施时,骨料表面温度约比外界气温高6~8℃,当采用骨料仓顶面挂遮阳棚及喷洒冷水降温的措施后,基本可以使骨料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平衡。骨料经地垄口取料时,地垄口骨料温度约比骨料仓表面骨料温度低5~8℃。当外界气温为35℃时,地垄口骨料温度约为27~28℃,在对骨料采取进行水冷或风冷及地垄内进行冷风降温的措施后,基本可以保持地垄口骨料温度在24℃以下。当外界最高气温不超过38℃时,基本可以保持地垄口骨料温度在26~27℃,满足骨料温度控制要求。
(2)水
①接自工业用水池的引水管路及自制冷机引至拌和楼的输水管路沿地面敷设部分均埋入地下60~70cm,防止阳光直晒导致水温升高。
②拌和系统另配备1台10×104Kcal/h的制冷机,每小时冷却水产量约为5T,水温控制在6℃左右。在浇筑砼时,1台制冷机生产的冷却水供应拌和楼用水。
按闸墩砼配合比,每立方砼需水量为164kg,闸墩砼浇筑强度为29.12m3/h,拌和用冷水小时需用量为4.78T。
③若由于外界气温过高或其它原因导致骨料温度偏高,使砼出机口温度满足不了要求时,则进一步采取加冰屑搅拌降温措施,在地垄出口设置一台碎冰机,制作冰屑。砼拌和时,掺加冰屑进行拌和,以进一步降低砼出机口温度,用量为10~35kg/m3。
(3)水泥、矿碴
①将冷却水管引至水泥罐及矿碴罐顶,在顶部喷淋冷水使冷水沿罐壁流下,使罐内水泥及矿碴热量可以快速散发,从而降低水泥及矿碴温度,避免水泥、矿碴温度过高影响砼出机口温度。
②在螺旋输送机顶平行布置一根冷却水管,设置成洒水花管,喷淋冷水使螺旋输送机壁温度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水泥和矿碴的温度。
3.3.1.2 砼运输、浇筑控制
(1)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机械完好率,避免机械故障,缩短混凝土运输及等待卸料的时间。
(2)砼吊罐表面用泡沫板包裹进行保温,减少砼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量。经实测,采取保温措施后比不采取保温措施的情况下,在20分钟内温度升高值要低约1℃。
(3)砼入仓后及时进行平仓振捣,加快覆盖速度,缩短混凝土的暴露时间。
(4)采用喷洒水雾的方法降低仓面气温。对闸墩钢模,在其外表面铺设花管进行喷洒冷水降温,防止钢模表面温度过高而对已入仓砼的温度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5)对闸墩砼,由于其仓面较小,在其顶部利用满铺脚手片,顶面再铺一层土工布形成遮阳棚进行防晒。经实测,采取遮阳措施后比不采取遮阳措施的情况下,砼仓面内温度要低约7~10℃。
3.3.2 控制最温升、内外温差及降温速率
3.3.2.1控制混凝土浇筑后二天内温升值不于30℃
鉴于每块底板砼相对于待浇筑的闸墩而言是块“人造基岩”,对闸墩砼起强约束作用,尤其是胸墙底面高程▽4.5m以下部分受其影响较,如何控制闸墩混凝土的最温升值,减少绝对膨胀值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考虑闸墩上部混凝土受底板强约束的影响相对较小,故在闸墩砼内▽-0.1~▽3.9之间沿竖向每隔40cm设置一道Φ40mm的冷却水管进行通水冷却,在水平面内,通水管在胸墙部位以下设置二排,其余部位为一排。为了更好地进行降温控制,闸墩以▽1.5m为界分上下二层分别进行通水冷却,即分别设置独立的进出水口。
夏季高温季节,在砼浇筑开始前夕开始水管通水;水源采用现场附近地下水,水温不高于18℃;通水方向在通水的第一天内为每隔2小时变换一次方向,第二天每个4小时变换一次,第三天每隔半天变换一次,第四天后每隔一天变换一次,不间断地连续通水7天。流量为3.75m3 /h。
在秋季时,闸墩砼开始浇筑时,即开始进行冷却水管通水,通水方法同上。
为了能够准确知道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情况,在闸墩内部设置了测温计,在第一联闸墩中共埋设了D1~D10共10个测温计(具体位置参见附图),其后的闸墩内只保留了胸墙下部范围的有代表性的D4、D5、D7、D9等4个测温计,其中D4、D5点位于▽0.6m,D7、D9点位于▽4.0m;D4、D7点在闸墩断面中部,D5、D9点离闸墩侧面仅4cm。温度观测频率为每2小时观测一次,当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至35℃以下时,可不再观测。当D4、D7点即将达到最高温度时,则加密观测,以准确掌握混凝土内部最温升。
在D4、D7点达到最高温度前,主要是确保有足够的通水流量,以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最温升值不超过30℃。
由于D4点被混凝土覆盖到D7点被混凝土覆盖约需8~9小时,当D4点达到最高温度后需要调节通水流量控制降温速率时,而D7点仍处于温度上升期,需要继续保持通水流量控制最高温升。鉴于此,通水管以▽1.5m为界分上下二层分别进行通水冷却。
3.3.2.2 控制混凝土降温速率不于4℃/d
当D4、D7点达到最高温度后,关键是控制混凝土温度的降低速率,主要通过调节通水流量来实现,并依据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调整,当降温速率超过4℃/d时,则进一步减小通水流量,直至停止通水,如果仍不能有效控制降温速率,则说明外界气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差较,模板保温效果不够,主要通过在闸墩模板表面加贴泡沫板等进行保温来减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
3.3.2.3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于13℃
在采取措施保证混凝土最高温升不于设计要求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可靠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内外温差过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拉力产生裂缝。本工程设计要求D4与D5、D7与D9点在早期二天内任何时刻的混凝土内外温差不于13℃。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小降温相对较慢,而混凝土表面则受外界温度影响明显降温较快,故主要通过在闸墩模板表面加贴1cm的泡沫板来对表面混凝土进行保温。对于闸墩后浇块,由于先浇块的存在背面散热条件不良,闸墩内部温度不易散发,而正面混凝土散热较快,故主要对正面模板加厚保温层必要时另加喷灯进行加热,以减小温差。
四、水闸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4.1 裂缝处理原则
水闸混凝土出现裂缝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按照限裂设计的,当裂缝对工程造成危害时,才需要处理,处理的主要原则为:贯穿性裂缝必须处理;裂缝宽度超过规范要求时必须处理。其它类型的裂缝可根据外观要求,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装饰处理。
4.2 裂缝处理的主要方法
4.2.1 贯穿性裂缝的处理
(1)按活动缝处理
有些贯穿性裂缝是由于结构分缝不合理引起,若按死缝处理,处理后仍会在附近出现同样的裂缝,则需作为活动缝处理,处理后可满足防渗和耐久性功能要求,处理方法为:表面凿槽——埋灌浆管——表面封闭——灌丙凝(聚氨脂)浆液。
(2)按死缝处理
因结构需要,必须恢复结构强度,则需按死缝进行加固处理,一般处理方法为:凿槽——埋灌浆管——表面封闭——环氧灌浆,表面封闭需采用粘贴碳纤维布、芳韧纤维布等加固性材料。
4.2.2 一般性浅表裂缝处理
(1)缝宽超过规范要求
一般采用凿槽后用水泥砂浆封闭,要求较高的可采用聚合物砂浆,为追求装饰效果,砂浆颜色应作一些调试。
(2)缝宽小于规范要求
可不作处理,若影响外观质量,可考虑采用一种水泥基的涂抹材料XYPEX(赛柏斯)处理,此材料具有增强砼抗渗性和抗冻性的功效,据称可向缝内渗透40cm,并产生结晶,使裂缝愈合。
五、结束语
水闸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常见病,通过精心设计、认真选材、严格施工管理,危害的裂缝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