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21 共1页
3.承包人在双方确定变更后14d内不向工程师提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时,视为该项变更不涉及合同价款的变更。工程师在收到变更工程价款报告之日起14d内予以确认,工程师无正当理由不确认时,自变更工程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14d后,视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已被确认。工程师确认增加的工程变更价款追加合同价款,与工程款同期支付。
4.合同中综合单价因工程量变更需要调整时,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应按下列办法确定:
(1)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其相应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
(2)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有误或非承包人原因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该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以调整。
二、建筑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计算
1.预付款额度的确定方法
百分比法,建筑工程一般不得超过当年建筑工程工作量的25%,大量采用预制构件以及工期在6个月以内的工程,可以适当增加;安装工程一般不得超过当年安装工作量的1O%,安装材料用量较大的工程,可以适当增加;小型工程(一般指30万元以下)可以不预付备料款,直接分阶段拨付工程进度款等。
数学计算法:数学计算法是根据主要材料(含结构件等)占年度承包工程总价的比重、材料储备定额天数和年度施工天数等因素,通过数学公式计算预付备料款额度的一种方法。
2.预付备料款的回扣
起扣点=承包工程价款总额-(预付备料款/主要材料所占比重)
3.工程进度款的计算
承包人应按专用条款约定的时间,向工程师提交已完工程量的报告。工程师接到报告后7d内按设计图纸计量,并在计量前24h通知承包人,承包人为计量提供便利条件并派人参加。承包人收到通知后不参加计量,计量结果有效,作为工程价款支付的依据。
工程师收到承包人报告后7d内未进行计量,从第8d起,承包人报告中开列的工程量即视为被确认,作为工程价款支付的依据,工程师不按约定时间通知承包人,致使承包人未能参加计量,计量结果无效。
对承包人超出设计图纸范围和因承包人原因造成返工的工程量,工程师不予计量。
三、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确定与调整
1.竣工结算原则
工程的竣工结算,必须在工程全部完工、经提交验收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以后方能进行。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竣工结算的规定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人认可后28d内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双方按照协议书约定的合同价款及专用条款约定的合同价款调整内容,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发包人在其后的28d内进行核实,确认后向承包人结算。
承包人收到竣工结算价款后14d内将竣工工程交付发包人。
如果发包人在28d之内无正当理由不支付竣工结算价款,从第29d起按承包人同期向银行贷款利率支付拖欠工程款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
3.竣工调值公式法
P=P0(a0+a1A/A0+a2B/B0+a3C/C0+a4D/D0)
计算期时点是特定付款凭证涉及的期间的最后一天的49天前一天。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应用
一、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构成
施工成本指施工项目在施工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费用支出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项目的施工成本按“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除了“制造成本法”外,还有“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把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一切费用全部吸收到产品成本之中。
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相比较,简化了计算程序;反映了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水平;剔除了与成本不相关的费用,有利于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二、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
1.用价值工程原理控制工程成本
价值工程控制成本的原理:V=F/C
2.用挣值法控制成本
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
计划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S
已完成工作实际成本,ACWP
成本偏差CV=BCWP-ACWP
当CV为负值时,即表示项目运行超出预算成本;当CV为正值时,表示项目运行节支,实际成本没有超出预算成本。
进度偏差SV=BCWP-BCWS,当SV为负值时,表示进度延误;当SV为正值时,表示进度提前,即实际进度快于计划进度。
成本绩效指数CPI=BCWP/ACWP,当CPI<1时,表示超支;当CPI>1时,表示节约。
进度绩效指数SPI=BCWP/BCWS,当SPI<1时,表示进度延误;当SPI>1时,表示进度提前。
3.建筑工程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的依据是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资料。
成本分析中,因素分析法最为常用。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差异的影响,采用连环替代法。
该方法首先排序。排序的原则是:先工程量,后价值量;先绝对数,后相对数。
然后逐个用实际数替代目标数,相乘后,用所得结果减替代前的结果,差数就是该替代因素对成本差异的影响。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一、材料采购和保管
最优采购批量的计算
二、ABC分类法的应用
简单了解,累计频率属于(O%~80%)区间的因素定为A类因素,即主要因素,应进行重点管理;(80%~90%)区间的因素定为B类因素,即次要因素,应进行次要问题的管理;将(90%~100%)区间的因素定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按照常规方法应适当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