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共2页
人类生存在世界上,总会有风险相伴随,并且时时刻刻都可能遭受风险的袭击,一旦风险发生,就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和灾难。战争、灾变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失误,会造成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市场变化、价格波动、资源缺乏、产品滞销等,可能使企业陷于困境;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会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失等等。由于人类已饱尝了风险的苦果,因而把风险理解为灾难的同义语,一提及风险,就会感到忧虑、恐惧和苦恼,时常幻想出现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然而,事实上人们却经常为风险所困扰。正是这些不愉快的事实,迫使人们不断地探究风险,并力图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防范风险。回顾历史,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是在同风险的不断斗争中逐步深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人们驾驭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深入研究风险的内在含义与价值,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人们深入研究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联系。一旦综合分析风险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关系,就会发现风险不仅仅是灾难等消极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风险中也蕴含着某种机遇,对企业具有新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风险的内在意义和真正的价值,人们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
早在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风险”这一概念,并从分配的角度对风险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风险是经营者进行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负的”(坏的)伴生物。经营者的收入是因其进行经营活动承担了某种风险的报酬,因而是正当合理的。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主的收入看成是应得的风险报酬,这种理论的肤浅和谬误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他们能从企业经营活动的角度分析风险,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对风险本身的内在意义进行探讨,则是20世纪初开始的。最先给出风险定义的是美国的A・H・威雷特,1901年,在他写的《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论文中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这个定义明确地提出了两个要点:第一,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二,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
2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在其写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分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把风险与不确定性做了明确的区分,他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不论是现时风险还是未来的风险,都是可以计量和测定的,因为,它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这是构成现代保险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研究把风险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到了60年代,美国的两名大学教授C・A・小威廉和P・M・汉斯在其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人们的主观因素引入对风险的分析。他们认为,风险是客观的,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程度的存在,但不确定性则是风险分析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人们对风险的判断有差异,面临的风险大小就有差别,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对风险的分析,这对于认识风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80年代初,日本学者武井勋在他写的《风险理论》一书中,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风险的概念作了新的表述:“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中和特定期间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他认为,风险的定义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一是风险与不确定性有所差异,二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三是风险可以被测算。
以上大致描述了在不同时期风险理论研究者对风险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过程,这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风险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们正确地认识风险的内在意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然,研究风险理论并对风险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只是上述几个人。我们这里只是举出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用来说明对风险内在意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产生新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风险,通常人们把它称为危险,即指人们有遭受不幸或灾难的可能性。这只是从风险的现象所作的一种通俗解释,不是对风险定义的完整概括。根据风险理论研究家的分析,我们对风险的定义,可作如下表述。
风险就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这种偏离通常由两类参数描述:一是偏离的方向正负与大小,二是各种偏离的可能程度。有时,为进一步综合全面的分析测定人们面临的风险程度,须对上述两类指标做技术上的综合处理,形成相关的风险指标。抽象地说,风险可以看成是人们的行为决策和客观条件变动这两类变量的函数,用数学公式表示:
风险=F(D,S)
式中
F―风险函数
D―人们的决策集合
S―客观的状态集合
由数学公式不难看出,人们生存的风险空间是由决策空间与状态空间结合而成的。状态空间是客观的必然,人们无法自由选择;决策空间则可由人们自主选择,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们面临的风险程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