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住户在人住后第二年发现客厅地面正中出现r一道长长的裂纹,将地砖拉断,地下室顶面相应位置也有裂纹出现。但开发商和承建单位的工程师发现设计图纸、施工资料都没有问题,现场基础和墙体无任何变化,可见不是由地基沉降引起的,另外住户在使用过程中也无不当,一层地面也就是地下室顶板为整体现浇板,怎么会出现这么长的裂缝呢?这让开发商和承建单位都伤脑筋。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这种裂缝都出现在整体现浇混凝土板上,通常位于建筑物或由变形缝分隔出来的结构段的中间部位,且出现在房间的正中间,沿建筑物的横向发展,几乎是一条直线。裂缝中间宽,两头窄,在出现后一般还会继续发展,受梁或圈梁的限制,裂缝的两端发展到距离梁或圈梁20~30cm处,在楼板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到。这种裂缝在地下室顶板最常见,并且往往在人任后才出现。
这种裂缝多数是由混凝土的干缩变形引起的。混凝土构件硬化后,水泥石中吸附水和毛细水蒸发,导致混凝土发生体积收缩,这种变形称为混凝土干缩。在施工过程中,地面以上宅气湿度小,而住宅的地下室由于窗口过小,通风不畅,长期保持较的湿度,在其顶板混凝土的上下表面形成湿度差。混凝土L表面的千缩变形受到内部的限制,形成不连通的表面微裂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地下室内逐步干燥,混凝土的整体下缩变形受到承重砖墙以及圈梁的限制,使混凝土内的拉应力逐步增,并在表面微裂缝处形成应力集中,直到在中间应力较的某个部位被突然拉裂,出现贯通的长裂缝。
要预防这种质量通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合理留设后浇带
混凝土通常在硬化过程初期就会完成部分的f缩变形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后再发生的变形量就很小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地下室顶板施工时,选择适当的部位留置后浇带。这样,在后浇带浇筑之前,混凝土板已经完成了部分的干缩变形量,后期因干缩变形而产生的拉应力减小,就可以最限度地避免这种有害裂缝的出现。
后浇带留设的位置可以由设计人员给定,也可以在制订施工方案时按施T规范要求确定。在其浇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操作规程要求认真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干缩是由水泥石中吸附水和毛细水蒸发而引起的,因此水和水泥的用量都将影响混凝土的千缩变形量。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不得任意加水和水泥用量。另外砂石级配差、粗骨料粒径小、砂粒太细都将增加水泥用量,不利于变形控制。
3.注意地下室通风降湿
地下室内湿度、十燥慢、存在湿度差是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现浇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之后,就必须注意降低环境湿度,减小湿度差。一是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避免施工材料和设备遮挡地下室的窗口和通道,地下室施T期间尽可能晚回填,延长通风晾晒的时间;二是做好地下室防水防潮,避免潮气侵入;二是加强现场控制,防止施1二污水和生活污水进入地下室。通过这些措施,使地下室接近地自然条件,以减小这种有害裂缝发生的几率。
岩土工程师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