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项目管理“缺口”的思路和对策
堵住项目管理“缺口”,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就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科学原理,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做法,拾遗补缺,改进创新。当务之急,是着重做足五个方面的功夫:说到做到,严肃“规范”的“立”与“行”。当前,国有建筑企业需要严肃认真地制定和执行四项制度,即:制定和执行项目重大事项议事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层和项目部日常决策的内容、程序、方式与评估;制定和执行项目成本核算制度,规范项目的成本分析控制与经济考核;制定和执行项目激励与约束制度,规范项目从业人员和后方支持服务部门的奖惩;制定和执行项目经理与施工作业队伍资信登记、审查准入、分级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经理与施工作业队伍的选用、管理。“规范”的成败,三分在“立”,七分在“行”。“立”应从企业、项目实际出发,因实而订、为用而订,不能走形式、摆花架子:“行”须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不能首先破坏。对于项目管理中碰到的例外事项,则应当具体分析、个别处理,但前提是不能违背现有“规范”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用责任锚固,理顺内部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当以经济责任为基础。在国有建筑企业现有的“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职能结构体制下,首先应当明确各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其中,“公司”是战略管理的主体,旨在集中资源抓经营布局、任务承揽、利润分配、监督管理:“分公司”是资源管理的主体,重在根据公司的战略布局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对构成项目部各种所需资源进行开发、管理:“项目部”是施工管理的主体,完全对项目施工负责,* 强筋壮骨,提高驾驭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掌握项目管理的主动权,需要强大的人才、人力、技术、装备资源作后盾。从“人”的因素看,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人员的潜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从人才的开发、使用、流动、发展等多个角度、层面,加强急需的职业项目经理、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队队长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从速建立起适用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施工作业力量。从“技术”角度讲,要注重对项目管理新模式、施工新技术的探索、实践、研究和改进创新,争取干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形成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应用性和自主产权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优势。就机械设备而言,要通盘考虑眼前施工需要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妥善处理购买更新与经营性融资性租赁之间的关系、使用保养与调配之间的关系,提高大型、核心施工装备的管理水平。在资源整合方面,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工程管理、安全质量、设备物资、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职能发挥和工作协调,共同面对项目管理与施工,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用和资源的周转水平。
将成本控制进行到底,改进项目创利流程。成本一般占项目工程造价的70%~80%,控制好成本,项目管理就事半功倍。面对建筑市场微利竞争、同质竞争、恶性竞争逐步加剧的状况,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逐胜市场的杀手锏,把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一方面,从国有建筑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责任出发,统筹好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两个效益,既算好经济账,不能因过于追求社会影响而无谓地加大企业成本支出、牺牲企业经济利益;又要放眼长远发展,不为赚取一时的小利小惠而损害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信誉。另一方面,统筹好项目“揽—干—算”各项活动。承揽项目时,* 补好“文化”课,做强核心竞争力。国有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缺口”,从深层次上讲都与国有建筑企业传统文化中陈旧的、伪科学的成分滋长蔓延和积极因素的抑制乃至丢弃有关。通常,任何东西一旦形成风气、文化,就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功夫在诗外”,堵住“缺口”、加强项目管理,对策、办法不少,但是各种技术性的措施只能解一时之需,唯有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一世之事。建设企业文化,形成统一鲜明的标识系统只是基础和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积淀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性处理、去粗存精,对总结提炼出来的“像我”、“是我”的先进元素进行充实丰富,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达到员工心里和行动中,只要这些先进元素深入到人的思想里,就会对项目管理乃至企业发展构成无形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