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页
4、大草坪的弊端
4.1.可接触性不强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索然。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这不禁使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的统一了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4.2.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5].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三、城市广场人性化的淡化和重归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是市民心目中的精神中心之一,体现着城市的灵魂。不是摆在那里作为一幅画,一件展品,让人去参观,去欣赏,它必须要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搞广场建设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为市民服务,以人为本。但是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就已丧失,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妆运动”中更是如此,一元化的社会意识使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只能在一些乡土景观中尚有遗存。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1、淡化的人性:以广州城市广场为例:可能由于地价较高,“寸土寸金”的缘故,加上广州商业气息较浓,广州城市休闲广场缺乏,即使已有的少数几个如海珠广场、中华广场前的空地,其规模也是很小的,远远不能满足密集的居民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需要。而且,各广场内部绿化率不高,很少考虑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人性化设施严重不足,比如很少有便于人们歇息、停留的石凳、石椅,绿化树种也都是一些低矮的树种,不能为人们遮荫挡雨,尤其是炎炎的夏日,广场上难得见到几个市民。虽然树木花草造型各异、富有艺术气息,但都是中看不中用。有些广场内的草坪更是打着“行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人们望而却步。即使是在众多的所谓商业广场内(实际上只是一栋商业大厦),也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小憩的设施很少,人们逛街又累又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使广场越来失去人性化。
2、重归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以都江堰广场为案例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踌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占地11 公顷,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由此场地被分为四块。原为大量危旧平房,设计该广场时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与此同时,设计始终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把唤起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放在第一位。具体表现在:
2.1.多元化的空间无论是欧洲巴洛克的广场和城市设计,还是中国封建都城(如紫禁城)及神坛(如天坛),都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和占绝对统治的一个中心(如雕塑、喷泉)来形成一元化的空间,以表达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这往往使其成为与乡土广场或日常生活的社区广场的一个主要区别。还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就必须首先打破在封建和极权意志下形成的一元化空间形式。形成多元化的空间,而都江堰广场也有一个作为中心的主雕塑,高30m,起到挈领被河水和城市干道分割的四个板块的作用,利用场地被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切割后形成的四个区块,形成四个功能相对有别,但又互为融合交叉的区域,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