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2页

      热点剖析:该社会问题主要是联系到最近比较热的一个时事新闻,那就是社保基金被挪用的问题。对于这个点,考察的时候,可能可以从很多的“细节角度”来展开,但无论命题者出哪一个角度来考,考生在考试前还是应该注意对给类话题的总结。   
(一)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加大征缴力度和提高统筹层次,加快立法进程,强化征缴手段。   

(2)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良性循环。解决对中老年职工养老金负债的补偿问题,是建立新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基金良性循环的基础。应尽快从国家财政收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存量、发行特种国债等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   

(3)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措施,为弱势人群保障开拓资金。除应加强并改进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外,还应积极研究和出台对高消费、财产拥有以及财产转移、馈赠的税收调节政策,加强不同阶层、人群间的转移支付。另外戴斌老师建议考生还可以从国家角度出发,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缴力度,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特种消费税等形式,扩大资金,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4)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要将基金收缴、存储、拨付、管理、监督这一基金动态过程作为一条纽带,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相互监督。   

(5)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立法滞后使社会保障处于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因此,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并制定相应的专项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以规范国家、单位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行为。 
  
(6)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构建适应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都纳入这个“安全网”   

(7)要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走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跟到哪里,解除职工转制或下岗后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部门要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以利于维护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切实保证他们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   

(8)发展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对举办民间救助、慈善团体以及捐赠社会公益事业给予如开办资助、土地供应、减免税费等鼓励政策。同时加强专业督导,规范行为,使其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力量。   

(9)考虑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考虑到劳动者在我国的主体地位,可以考虑让劳动者介入和监督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比如劳动者的集体的代表——工会。中国工会现有的完善的组织系统和历史上主管劳动保险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也使得工会有可能参与并主持一部分社会保险工作,这对于保障我国劳动者的权益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10)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11)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12)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   

(二)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困难?这里如果要归结起来,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2)农村教师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3)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   

(4)政府投入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连年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且没有有效的经费投入监督机制,尚未完全落实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不能保证充足的教育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义务教育。   

(5)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的教育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6)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地方实际,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