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考试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上)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4页



1.3.5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中,按萨缪尔森的严格定义,是指这样一种物品,“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需要从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中扣除”,换言之,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非竟争性(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和非排他性(对这种商品的使用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费极大的)。由于排他基本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因此,纯公共物品的边界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有些物品本身不具竞争性,但可以人为地限制在某些消费者范围内消费,超过该范围,该物品便具有排他性,这类物品被称为俱乐部品;还有许多物品有公共物品的成分,但不是纯公共物品:有些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在达到拥挤点之前的高速公路),有些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海洋中的鱼),这类物品被称作准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可能会由私人来供给,如无偿建图书馆、饥荒的救济、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等,要解释这类行为,可能会存在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利他主义模型,个人可能会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关心他人的福利,于是就有动机使其捐赠的资金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那一点;另一方面,科斯考察了1610-1675年英国灯塔的供给,发现“三一塔”(英国灯塔当局)未建造任何灯塔,而私人建起的灯塔当时已有十座。灯塔的主人可以向船主收费,这种收费是船货和该船经过灯塔次数的函数。可能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人(如有些船主,其船货和船的价值相当大)从灯塔中的收益大大超过其成本,即使其他人不愿支付任何成本,他们也准备承担全部成本。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自利的个人有‘嗒便车”的强烈动机。即使提供公共物品会使所有人的境况变好,如果受益者无法被强迫贡献其“公道的份额”,每个自利的个人就会希望由别人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直接干预手段和间接干预手段。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主要有:第一,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通过国家计划,贯彻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第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加速折旧、减免税收或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影响产业的组织状况。第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有关产业组织的法律、法规来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第四,组织手段。政府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是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组织保证。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