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7 共1页
两年前,在全国公安科技会上,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支录奎从国家领导人手里接过了“全国公安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证书。在公安部专家推荐意见中,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副理事长段里仁如此评价:“我是在交通科技战线干了30多年的老专家,支录奎是我看到的惟一有如此全面的、具有突出贡献的交通科技工作者。”
身居斗室创业
今年54岁的支录奎198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学,学的是自控专业,一直对交通科研项目研究有着浓厚兴趣。
1999年的一天,支录奎到驾校考取驾照时,发现汽车路考存在考官凭直觉打分的现象,人为因素多,只要驾驶技术“差不多”都能顺利考取驾照。由此,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马路杀手”,研发一种提高考生考试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的设备,成了支录奎攻关的课题。
“汽车路考仪”是机械原理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体,需要把机械挡位转换为数字显示挡位。要想对它改进,不仅要精通复杂的机械原理,还要掌握图像、物理、无线电、电工学等专业知识,但支录奎有一股蚂蚁啃骨头的毅力。于是,15平方米的小实验室,一张1.5米长、0.4米宽的木板床成了他长期驻扎的地方。设计图纸、电子元件、科技书籍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没有设备,他自筹资金添置;没有材料,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没有时间,他贡献出了无数个星期天和节假日。上学时,他攻读的是自控专业,没有学过机械原理,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除了挤时间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外,还多次到汽车修配厂,虚心向修理师傅请教汽车机械原理和变速箱知识,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勤奋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汽车路考仪”被公安部列入机动车驾驶员路考系统“科目三”必用产品,在全国各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普遍推广使用。
经常加班加点,使他积劳成疾,几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特别是2002年以来,支录奎患颌下腺结石,因为没有及时治疗,病情越来越重,直到2005年发展到无法进食、喝水,经过两次全麻手术身体才得以恢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年来,他相继研制开发出“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防卫黑匣子”和“激光测距仪”等高新技术产品。应用超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开发的由微机控制的“屏幕显示交通指挥灯”,使交通信号的无故障率达到了10万小时以上。先后取得13项科研成果,其中八项获得国家专利,三项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被公安部发文推广和写入部颁标准的有三项。“智能红绿灯”填补空白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总是有这样一个通病———不管通行的车流量多少,都只给出固定的放行时间,容易造成一条道上车辆拥堵排队,而另一条道上却少有车辆通行。支录奎查阅资料感到,这种交通信号的识别控制一直徘徊在信号灯和绿灯相位相对固定的低级阶段,已难以适应现代交通管理需求,而新型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器的开发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交通领域的难点和重点。于是,支录奎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智能红绿灯”———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的研制和探索。
如何准确识别不同颜色、结构、车体小、速度快慢的车辆以及根据各车道车辆的多少确定绿灯放行时间,是“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解决的难点。经过无数次攻关,第一台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终于研制成功。怀着喜悦的心情,支录奎和战友们将仪器架设在十字路口做试验,却发现该仪器对农用车、拖拉机、高层公交车等识别不灵敏。于是,他多次到西安交通学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有时半夜里刚刚躺下,几分钟后又“腾”地一下起来绘图、计算。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经过无数个昼夜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采用深度负反馈滤波技术和灰度“经验”算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2005年9月,历经五年的艰辛研究,支录奎研制的“智能红绿灯”———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正式在宝鸡胜利桥南十字路口投入应用。该控制仪能根据每个车道车辆的多少确定绿灯放行时间的长短,一般按照四秒通过一辆车计算,系统会自动检测有几辆车,缩短了等红灯的时间;车辆需要左转,如果对面没有左转车辆,就和直行车辆同时放行,如有即按照左转、直行的顺序依次检测放行;右转车辆与行人自动调节,只要行人灯亮,四个方向的右转就会全部停止。
“交通信号识别控制仪”的成型产品,使车辆流量更趋合理,消除了以往出现的交通拥堵、交叉路口利用率低的弊端,保证了路段的畅通,目前已应用于国内外600多个城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的经济效益。
结束采访时,支录奎给我们介绍了他最新申报的四项发明专利:警情自动跟踪显示系统;机器人红绿灯控制系统;无协议红绿灯与倒计时同步控制方法及系统;DSP智能红绿灯控制系统。他只希望通过研发成果,能够为节约车辆通行时间,减少油耗、减少尾气排放等环保事业方面尽一些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