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会计证《会计基础》章节复习一(2)

发布时间:2010-01-19 共2页

  注意:
  1)并非所有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意味着企业发生了费用;(例如抽回投资)
  2)费用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
  〔例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成本均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B.制造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C.自然灾害损失属于费用
  D.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答案:CD
  解析: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一般不能直接计入某项产品成本,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的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费用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
  3.利润
  (1)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即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它是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2)内容:经常用到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者的关系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其中: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3)利润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企业实现的利润是属于所有者的,企业发生的亏损最终也应由所有者来承担。因此,利润于零(实现利润)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增加或负债的净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小于零(发生亏损)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减少或负债的净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17〕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
  答案:×
  解析: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其他业务利润是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六、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等式,也称为会计恒等式。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权益
  简要解释如下:
  企业的资产只有两个来源渠道和归属,一部分资产来源和归属于债权人,另一个部分资产来源和归属于所有者。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负债(即债权人权益),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总称为权益。
  等式的含义:
  (1)该等式反映了企业任何一个时点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来源,无论在什么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应该保持上述恒等关系。
  (2)该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等式的意义:
  该等式表明在同一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强调:等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的是同一时点,否则等式不成立。
  〔例18〕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 )。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B.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C.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D.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答案:B
  解析:等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的是同一时点,否则等式不成立。所以,选项B不正确,但是注意选项C是正确的,因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而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类型(共计四类九种):
  第一类业务:某个会计要素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三种情况: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
  (2)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例如:从银行借款,并用该借款偿还原欠货款;(银行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经批准用资本公积转赠资本。
  第二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增加。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例如:向银行借款并存入银行。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例如:收到企业所有者投入的机器一台;(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增加)
  第三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减少。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例如: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例如:投资者收回对企业的投资,办妥手续后以银行存款返还给投资者;(实收资本、银行存款)
  第四类业务:会计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减少、应付利润增加)
  (2)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例如:经批准企业已经发行的债券转为实收资本。(应付债券、实收资本)
  很显然,不论哪种类型的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会计等式,因此,把上述会计等式称为会计恒等式。
  〔例19〕根据会计等式可知,下列哪类经济业务不会发生( )。
  A.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变
  B.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C.资产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D.债权人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不变
  答案:AB
  解析:“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变”结果导致资产于权益,会计等式被破坏,显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业务,所以,A是答案;“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结果导致资产小于权益,会计等式被破坏,显然,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业务,所以,B是答案;选项C和选项D不会破坏会计等式,所以,C、D的业务会发生,不是答案。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理解: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计算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盈利水平。当收入于费用时,表明企业实现了盈利;当收入小于费用时,意味着企业发生了亏损。
  等式的含义:
  (1)该等式表明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相应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2)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故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
  等式的意义:
  该等式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两类会计等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静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刻的财务状况,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联系:
  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会导致资产、负债发生变化,收入和费用引起的资产增加额和负债增加额的差额就是利润,利润等于收入和费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
  〔例20〕“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
  答案:√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