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审计方案控制审计质量

发布时间:2011-10-22 共2页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
  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对确定重要性水平审查应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关注以下因素:以前年度的审计经验、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和业务范围、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内容等。是否将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施方案列示以决定计算机审计抽样的规模。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
  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
  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检查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
  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编制的日期;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对 是否适当委派审计人员并进行适当分工还要审查。主要检查在委派审计人员时,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人员,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 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此外,对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是否结合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进行合理分工还要进行审查。
  三、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从审计的过程上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实施审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无一遗漏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及时围绕审计目标作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相应的手续,如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是否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该实施的程序和审计的内容在审计日记上是否完全记载,是否存在遗漏、隐瞒和虚构,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审计信息传递、沟通是否顺畅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助理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总之,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复核,从审计的结果上控制审计质量
  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勾稽关系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方案和结果“两张皮”的现象等。
  五、对补充审计程序的再审查,从审计的完善上控制审计质量
  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相关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六、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从审计纪律的执行上控制审计质量
  为审不廉必然导致审计舞弊, 审计舞弊必然导致审计质量低劣。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专业判断对形式上按审计方案实施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进行审查。主要通过对项目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明材料、审计日记等进行严格审查,运用专业判断结合平时对有关审计单位掌握的相关情况从中筛选并发现审计舞弊行为,采用抽调其他审计人员交叉到被审计单位复审、突击到被审计单位抽查、组织专人进行专项检查等,遏制为审不廉,革除审计舞弊,进而达到全面控制 审计质量 ,从源头上遏制审计质量低劣行为。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