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全面检测大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考试项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方案历经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改革的步伐早已迈出,它的成效如何?社会反响怎样?文章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施宏开
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每年有一千多万人参加,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科考试项目。
2005年1月,教育部对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考试项目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社会对四、六级考试的关注度和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压力,同时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改革的主要措施是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全面改革分数报道方式,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2005年6月,教育部开始试行上述改革措施,2007年全面推行上述改革措施。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效果如何?发展趋势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英语四、六级考试设置和改革之路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1987年正式实施。该项考试简称CET(College English Test),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两种。考试合格者发给四级或六级考试合格证书,成绩优秀者注明“优秀”字样,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设置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初衷,是对考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大学人才培养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改革开放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20年来其自身处于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1990年,针对有些学生只靠选择题拿分,不做作文问题的现象,为了保证作文考试的时间,试卷分成客观题和作文题两张。到达规定时间,收掉其中一张试卷,考生必须把最后30分钟时间用于写作文。实行这一方案后,全国高校普遍重视了作文教学,作文分均值从4分左右提高到8分多(满分为15分)。1999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实施口语考试,标志着这项考试进入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阶段,可以对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但是,随着英语四、六级考试权威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逐步出现背离考试初衷的现象。一些高校把四、六级英语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有些用人单位把是否有英语证书作为择才的重要标准,甚至一些城市还将四、六级证书作为衡量大学生落户的条件之一。为了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一些大学生不惜放松专业学习,有的人还铤而走险,考试舞弊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已不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之重,人们开始呼唤四、六级考试新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
教师学生评说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就学生的看法而言,一部分学生对现行四、六级考试改革持赞成态度,认为四、六级考试改革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发证书改为发分数条,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容易得到重视。
某大学城市学院杨娟同学说,四、六级考试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可促进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更接近语言学习的真谛。而采取分数报告形式,也削减了英语对大学生的限制程度。对于传统四、六级考试来说,59分和60分,虽一分之差而结果却让大不相同,60分与84分享受同样待遇也是不公平的。采取分数报告形式,使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也是对英语学习的一种促进。大三学生吴伟认为,分数制的改变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而不像以前一定要一张证书。学生在找工作时也少了许多压力,可以到与自身英语水平相当的工作单位求职。
高校不少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对四、六级考试改革持肯定态度。这些教师认为,四、六级考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英语教师说,四、六级考试事实上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加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理解能力的考试后,大学生就很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是有好处的。武汉科技大学一位英语教师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加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理解能力的考试后,学生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而过去,学生大多热衷于记单词、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