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用逻辑的实质解题思路
实际上此题目出发点不是考核定义的原则,只要本着收敛的原则去读题,从结构上直接破解。解题: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是背景介绍,在……的情况下,提出了“底线伦理”,你只要知道“底线伦理”是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的什么东西,直接与答案对应就可以了,其他选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是未知的无关选项,答案B。
再如下例:2003年GCT-11
一家实木地板销售商在其合同文本中郑重承诺:“本店销售的地板绝对是木头做的,负责免费安装,但安装所需要的的材料费用除外;免费保修一年,非本公司所造成的损失除外。如有欺诈,本公司愿意负担法律责任,并付1000倍以上赔赏金。本公司保留对此合同条款的一切解释权”
下面哪个选项是对该公司及其合同的正确评价?
A、该公司肯定很诚实,因为它承诺:如发现欺诈,愿付1000倍以上的赔偿金。
B、该公司的合同实际上对它的行为没有约束力。
C、该公司所卖的地板肯定是货真价实的实木地板。
D、从顾客角度看,该公司的合同条款是可以接受的。
《某GCT联考XX奇迹》解析如下:
正确答案是B。
实际上该题的焦点在最后一句话:本公司保留对此合同的一切解释权。
什么算欺诈要按该公司的解释进行定义,因此该公司是否诚实履约不能确定,A排除。
因为公司对合同条款具有一切解释权,那么很可能该公司随心所欲地进行解释,而合同不能约束公司的行为,B正确。
木头做的未必是实木地板,因为什么是“木头”要由公司的解释定义,C排除。
这种可以被对方随意解释的合同不可能是顾客愿意接受的,D排除。
此题对D项的解释是不恰当的,绝对不可以加入想象去解逻辑题,如果我把D项改成:这种可以被对方随意解释的合同不可能是顾客愿意接受的,因为是未知的信息,所以改变后D项也不是正确答案。
实际上,注意到题干中“一切”解释权这个绝对化概念,排除A、C选项,D由题干材料是推不出的,顾客也有接受的可能,或者不接受的可能,属于未知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