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12 共2页
解析:衡量《细则》是否有效的标准,不是伤亡职工绝对数量的增减,而是伤亡职工比例的增减。D项断定:在《细则》颁布后的两年中,在建筑业施工的职工数量有很的增长。如果这一断定为真,则虽然在这两年中,在建筑施工中伤亡职工的数量每年仍有增加,但完全可能这种伤亡职工在所有建筑业职工中的比例下降了,这说明《细则》的实施取得了成效。这就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A项断定:在《细则》颁布后的两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项目的数量有了的增长。项目数量的增长,有可能造成职工人数的增长(这使得A项对题干有所削弱),但不一定造成职工人数的增长。项目有小之分,完全可能项目数量增加了,但职工人数反而减少了。因此,A项对题干削弱的力度不如D项。
C项对题干有所削弱,但力度显然不如D项。来源:
B项不能削弱题干。
在此题中,A项就是干扰项。
[例16]
据《科学日报》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学家在有关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Ⅰ 1997年4月,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
Ⅱ 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Ⅲ 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
A.只有 Ⅰ。 B.只有 Ⅰ和Ⅱ。 C.只有 Ⅰ和Ⅲ。 D.Ⅰ、Ⅱ和Ⅲ。
答案A。
解析:Ⅰ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由题干,上述观点,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
Ⅱ 和 Ⅲ都可能是真的。因为题干只是断定,《科学日报》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真实的。
在此题中,如果混淆了消息的真实性,和消息中提到的观点的真实性这两个不同概念,就会选择D项。因此,D项是干扰项。
[例17] 来源:
在司法审判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者判为有罪,否定性误判是指把有罪者判为无罪。肯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
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是否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足够的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错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观点?
A.错放,只是放过了坏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B.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来源:
C.错放造成的损失,多是可弥补的;错判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弥补的。
D.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答案是D。
由题干,无论错判,还是错放,都不利于体现司法公正。因此,肯定性误判率和否定性误判率二者缺一不可,都应当成为衡量法院办案是否公正的标准。题干中的法学家认为,一个法院的错判率越低,说明越公正,要使这个显然片面的观点成立,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各个法院的错放率基本相同。否则,即使一个法院错判率足够的低,但同时它的错放率也足够的高,就并没有体现司法公正。因此,D项有力地支持了法学家的观点。
其余各项都不足以使题干中法学家的观点成立。其中,A和C项对法学家的观点有所支持,但它们断定的只是,就错判和错放这两种司法不公正的危害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严重,但由此显然得不出法学家的结论。
上题中,A和C项都有干扰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