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4-15 共6页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__________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有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打倒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
(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5.根据上下文,在中文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国家。
A.泰国 B.缅甸
C.马来西亚 D.日本
36.上述文字的主旨是:
A.中国的同一性和优越感反倒妨碍了现代化进程。
B.中国发明了火药,因此可以高枕无忧。
C.中国人的优越感在现代获得进一步肯定。
D.中国在两千年时间里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37.作者对古代中国是 “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一说表示:
A.模棱两可 B.部分赞同
C.批判地赞同 D.完全反对
38.按作者观点,中国现代化选择“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道路:
A.是出于历史的偶然 B.是出于历史的必然
C.与古典同一性无关 D.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我以为“中国人”这名目,决不会消灭;只要人种还在,总是中国人。譬如埃及犹太人,无论他们还有“国粹”没有,现在总叫他埃及犹太人,未尝改了称呼。可见保存名目,全不比劳力费心。
但是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而“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别。太特别,便难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有人说:“我们要特别生长;不然,何以为中国人!”于是乎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于是乎中国人失了_________,却暂时仍要在这世界上住!——这便是我的大恐惧。
(选自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词语。
A.自我 B.地位
C.国粹 D.世界
40.此文的主旨是:
A.认为“中国人”这名目不会被消灭 B.恐惧中国人失掉自身
C.倡导新的“世界”眼光 D.如何从根本上保存国粹
41.根据这篇文章,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粹”多并不妨碍融入现代世界。
B.埃及犹太人无论是否还有“国粹”,其名称不变。
C.保存名目,全不必劳力费心
D.太特别,便难于其他民族协同生长。
42.根据作者原意,中国人要在现在世界挣得地位,最重要的是:
A.小心保存国粹 B.具有进步意识
C.保持恐惧心理 D.善于追求特别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据明人蒋一葵 《长安客话》记述,昔日的永乐大钟,日供六僧击之,“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宏宏,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如此美妙绝伦的钟声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从外表上可以明显看出,大钟的钟壁上下厚度不同,钟腰的厚度是94毫米,而钟口的壁厚是185毫米。测音表明,不同厚度的各个部分,都会产生相应得频率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众多分音的汇集就是一首雄伟的交响曲。
加上永乐大钟合理的和金成分比率,优雅钟声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明永乐大钟的成分中含铜80.5%、锡16.4%及少量其他元素。当含锡在16%左右时,就能保证钟体强度、韧度适度,保持钟声振动的持续性;若含锡量过多或太少都会使钟声余音减短,那么就无法欣赏到永乐大钟闻声数十里的悠长钟声了。
同时还发现,永乐大钟的正下方,由一个直径4米、深0.7米的八角形地坑,它不单方便人们仰视大钟内壁,还有为钟声散音的功能,与现代舞台前乐池的声学作用异曲同工。
三管齐下方才造就了永乐大钟举世无双的完美音质。那么,明朝的能工巧匠是如何设计出这令人叫绝的声场呢?
中国古钟千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有其自成一派的风格样式。中国钟的基本形状是钟声高度与口径之比在1:0.7左右,西洋中则在1:1左右。中国钟用钟杵从外壁敲击,而西洋钟用钟舌从内部敲击,因而发出的声音比中国钟更加急促、高昂。
通过物理分析,钟声产生于撞钟引起的振动,而钟声的强弱、高低、音色主要取决于钟体的形状和材质。钟壁厚则钟声沉闷,反之清脆;钟体短而口径大则钟声消失得比较快,反之悠长。永乐大钟上端闭塞、下端钟口开放,形成钟顶小、钟腰细、钟身长、钟口外张似喇叭。当撞击时,引起钟声振动,使各分音的频率恰当,产生拍频现象。此外,成份分析的结果告示我们,永乐大钟的合金成份比率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六齐”大致相符。
(选自刘民朝主编《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3.本文最合适的题目是:
A.永乐大钟的铸造工艺 B.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C.永乐大钟的声学探密 D.永乐大钟的声音艺术
44.本文第五段中“三管齐下”指的是:
A.钟壁的厚度、合金成分的比率、钟体中杂质的含量
B.钟体的形状、合金成分的比率、钟壁的厚度
C.合金分成的比率、钟壁的厚度、钟下的地坑
D.钟下的地坑、古钟的风格、钟体中锡的含量
45.根据本文,以下因素中能最有效保证钟声余音幽远的是:
A.适度的含锡量 B.微小的杂质含量
C.钟体的高度 D.钟壁的厚度
46.根据本文,大钟下方地坑的声学作用是:
A.方便撞钟 B.方便观赏
C.汇聚分音 D.钟声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