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2-01 共2页
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1.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讨论;2.“两个凡是” 的正确认识 1978年冬 北京 内容:思想上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政治上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平反冤假错案 . 意义: 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 八七会议)
改革开放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国外资金。 1982年 我国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粮食 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10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确定了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建设分三步走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 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五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民族工作和外交工作
(1) 统一战线的发展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的方针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爱国统一战线 目的: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
(2) 民族工作的成就 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政策;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外交战线的胜利 1954 周恩来访问印度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 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
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 中日关系
1971年 第26届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中美上海公报
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双方签订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
六 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 教育和史学
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九年义务教育开始逐步实施。